国人坏胆固醇<1.8,支架术后出血风险高!?欧洲心脏杂志4.2万例ACS研究
近年来,不断有证据表明,胆固醇代谢与血小板反应性有关。近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周欣、杨清等以及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等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得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
这项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CCC-ACS)项目的研究提示,对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1.8 mmol/L),住院期间大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中,有11.8%的患者LDL-C <1.8 mmol/L。
在CCC-ACS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均显示,在冠脉介入术后患者中,当LDL-C水平低于70mg/dl(1.8 mmol/L)时,大出血风险增加49%。
同时,非手术相关大出血和胃肠道大出血风险分别增加59%和58%,包括大出血、缺血事件、死亡在内的复合事件风险增加34%,但手术相关大出血和总的胃肠道出血风险并未增加。
总体上,将LDL-C水平按最低<40 mg/dl至最高≥160 mg/dl分类,每增加30 mg/dl,大出血、缺血事件、死亡以及复合事件的发生风险呈降低趋势,脑出血风险降低20%。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在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患者中,当LDL-C水平低于88 mg/dl时,大出血风险开始增加;而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大出血风险开始增加的LDL-C阈值为<54 mg/dl。
当LDL-C水平偏低时,氯吡格雷的大出血风险低于替格瑞洛。但当LDL-C水平较高时,这两种药物在大出血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别。

冠脉介入术后ACS患者中LDL-C与大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指出,这是首个具体评估LDL-C水平与高强度抗栓治疗背景下大出血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该研究结果将对目前的ACS管理指南有重要启示意义,尤其是东亚国家,因为东亚人总体上LDL-C水平相对较低。
既往研究已经发现,高胆固醇血症是冠脉介入术后出血风险降低的预测因素,而胆固醇水平低的患者冠脉介入术后30天时大出血风险会增加85%。
在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对于降LDL-C的主流观点是“越低越好”。
中国专家共识建议,ACS患者LDL-C目标值<1.8 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合并高风险因素者LDL-C应<1.4 mmol/L,且较基线水平降幅≥50%。
欧洲心脏学会指南则更激进地建议,不论基线LDL-C高还是低,所有ACS患者均应初始强化降LDL-C治疗,LDL-C目标值为<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50%。
鉴于此,上述研究的作者对其研究结果都比较谨慎,认为可能会导致人们质疑降LDL-C会牺牲在净临床结局方面的改善效果。
但周欣等认为,这些研究结果让我们可更好地了解胆固醇在高强度抗栓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还指出,在该研究中,不论是住院前还是住院期间应用他汀,均没有增加出血风险。这可能与我国高强度他汀较少应用、他汀降LDL-C要想获得很明显的效果需要长期治疗有关。但随着PCSK9抑制剂的应用,ACS患者在出院前LDL-C水平降到1 mmol/L以下是完全可能的。
在此前的相关研究中,PCSK9抑制剂组的贫血发生率约为1.2%~2.4%,而冠脉介入术后住院期间的大出血发生率仅1%~2%(该研究中为1.45%)。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阐明积极降LDL-C的影响和出血风险。
同期述评指出,该研究说明,对于冠脉介入术后的ACS患者来说,当LDL-C水平<1.8 mmol/L时,出血风险可能会增加,此时可采取一些降低出血风险的措施,包括预防消化道出血、优先选择经桡动脉入路、控制好血压、根据体重和肾功能调整抗凝或非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剂量、仔细选择抗栓药物。
述评专家认为,对于LDL-C水平较低的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可能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比如,这些患者的体重指数偏低,年龄较大,肾衰患病率较高,入院前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应用较多。
专家表示,未来应该在非中国人群、非冠脉介入队列中开展前瞻性研究,来评估LDL-C水平与大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
CCC-ACS项目为一项全国性的ACS注册登记项目,该研究从中纳入2014~2019年全国240家医院的42 378例ACS患者,其中615例发生大出血,218例发生缺血事件,337例死亡。
在该研究中,大出血定义为:(1)出血学术研究联盟(BARC) 3b~3c型和5型出血;(2)TIMI大出血;(3)PLATO研究中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手术相关/围术期出血定义为:冠脉介入术后48小时内发生的出血;此后发生的出血为非手术相关/非围术期出血。
来源:
[1]LDL cholesterol levels and in-hospital bleeding in patients on high-intensity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indings from the CCC-ACS project. Eur Heart J. 2021 Jul 29.
[2]Should we consider low LDL-cholesterol a marker of in-hospit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Eur Heart J. 2021 Jul 29.
阜外医院赵连成等研究称,打鼾的人,甘油三酯会升高
人到中年,毛病常会填几样,比如睡觉不安静开始打呼噜,血脂不安稳开始出现异常,不过打呼噜和血脂异常是否有关?阜外医院赵连成、夏艳杰等研究显示,中年人打呼噜频次越多,声音越大,其高甘油三酯血症风险越高。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血脂的患病率在不打呼噜、有时打呼噜、经常打呼噜、总是打呼噜的人群中逐步上升;此外随着打呼噜声音的增大,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01:10
0000我国急性肺栓塞死亡率大幅降至1.3%!王辰院士等中国7438例肺栓塞登记
近日,国家呼吸病中心王辰院士等的中国肺血栓栓塞登记研究(CURES)分析显示,2009年至2015,我国急性肺栓塞死亡率从3.1%降1.3%。研究纳入2009~2015年间7438例成人急性症状性肺栓塞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和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进行危险分层。主动脉弓部病变手术该怎样选择灌注方式?南昌学者Meta分析
主动脉弓部病变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并且术中停循环过程会影响脑部及全身重要脏器的血供,期间神经系统及重要脏器的保护对患者术后转归至关重要。那么,就两种脑保护手段,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单独用前者,还是两种联合好?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董啸、张祖磊等对14项研究5008例患者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两种联合更优。女性夜间猝死风险高于男性,吃镇静药要谨慎!美研究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在夜间因心脏骤停而猝死。据悉,在美国,每年有35万人发生心脏骤停,约17%~41%发生在夜间10点到凌晨6点。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4126例患者的记录,其中3208例在白天发生心脏骤停,而夜间有918例。女性夜间发生者为25.4%,男性20.6%。夜间发生心脏骤停者肺部疾病的患病率明显更高,既往及现在吸烟的比例也较高。【疑难病例讨论】间断胸痛怀疑心梗,原因却是另一种致命性疾病
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游志刚、黄琳等报道了这样一例“一曲三折”的病例。患者为41岁男性,因“突发胸痛4h”急诊入院。这位男士有高血压病史4年,最高血压170/130mmHg,常规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无烟酒等不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