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全国烟草调查结果(中国一年吸掉香烟1,74万亿支,可绕地球3600圈)
而且,比起老一辈抽水烟、卷烟叶等传统吸法,加工后的卷烟危害更大,而70后吸烟者则多从小小年纪就从吸卷烟开始。
就城乡区别而言,乡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对烟草更为钟爱,尤其是40~59岁的中年人,或者相对接受教育程度较低者。
挥之不去的“三手烟”
吸烟增加糖尿病风险37%,二手烟增22%,戒烟也增1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抽烟的人不配谈雾霾:吸烟肺癌风险是高PM2.5的10~15倍
【期刊纵览】吸烟有损听力
欢迎购买红皮书——《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5年烟民增长1500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周脉耕等在全国10万人中进行的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有烟民3.18亿,耗费卷烟1.74万亿支,若按目前国内国际上通用的一支香烟长84 mm计算,吸掉的香烟可绕3600圈。
此外,调查还显示,当前吸烟者每日所吸烟卷数量增加,平均每日17.2支,也就是差不多一天一包烟。
总之,研究者认为,有效的烟草控制手段和健康教育在中国还是非常紧迫和需要的。此外,各种卷烟在中国的售价在全球也是最便宜的,这必然不利于推广禁烟。
最重要的是,研究者比较担心70后以及之后的几代人。就70后而言,这一代人吸烟者多,且年龄较轻就开始吸烟,吸的还是卷烟,如不尽早戒烟就意味着70后将成为卷烟全面冲击健康的第一代。
相关链接:
来源:Liu S, Zhang M,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patterns of tobacco smoking among Chinese adult men and women: findings of the 2010 national smoking survey.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16 Sep 22.
相比吸烟人数之庞大,想戒烟的人少之又少,尽管从1996年的4.2%的戒烟率上升到11%,但依旧不尽人意。与英美以及某些亚洲国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有研究表明,韩国吸烟者有2/3有意戒烟,而且57%的吸烟者曾尝试戒烟。
女士中有3.4%吸烟者,其中60多岁人群中吸烟最为流行达6.5%,而30多岁人群最低为2.1%。但与男士一样,不同年代出生人群开始吸烟年龄渐趋低龄化,30后老太太最初开始吸烟差不多31岁左右,而70后则不到23岁就开始手夹卷烟了。
就地域而言,70%以上的吸烟男士集中在云南、贵州、青海、湖南、海南、江苏、北京、甘肃等地;而在女士,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吸烟流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与1996年一样,男士开始吸烟的平均年龄都在20岁,但通过对不同年代出生人群进行分析发现,开始吸烟的人群变得愈加年轻,30后多在24岁左右开始吸烟,而70后则多不到20岁就喷烟吐雾。
在中国男性中,吸烟之流行依旧居高不下。10万人中,男士有62.4%一度吸烟,其中有54%当前依旧吸烟,8.4%之前吸烟。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相关数据得出以上结论。其中共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10万≥18岁成人。
阜外医院李建军等研究发现:约4%初发心梗患者存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早发心梗则高达7%
一提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疾病只是存在于极少数人中,离自己很遥远。但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等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心梗患者中,这种疾病的检出率高达3.9%,提示中国人群中这类患者并不少见。这项研究中共纳入1843例初次发作心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冠脉造影。其中48.2%为早发心肌梗死,所谓“早发”即初次发作心梗在男性≤55岁,在女性≤60岁。移动设备管理房颤大有可为!JACC刊登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等40城市研究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早期识别和抗凝治疗依从性差一直是房颤管理的主要问题。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和郭豫涛等在JACC发表文章称,利用智能手表、手机等移动设备,实施房颤综合管理,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等栓塞风险和再住院率。移动设备综合房颤管理策略基于移动房颤管理应用程序,并结合ABC路径:“A”预防中风;“B”症状管理;“C”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促炎饮食,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9万北京居民研究
6月21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覆盖9万余名北京居民的横断面研究表明,一种促炎饮食模式,即主食、肉类、加工食品、含糖饮料摄入较多而水果、乳制品、蜂蜜和果酱摄入较少,可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50岁人群受影响更大。Circulation杂志研究称,评估心血管风险不必检测“坏胆固醇”,只需要查总胆固醇和“好胆固醇”!
近日,Circulation在线发表的一项针对英国生物样本库的最新数据分析提示,在用血脂指标对无已知心血管病的人群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时,仅检测非空腹状态下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就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和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载脂蛋白(ApoB、ApoA1)水平并无额外的预测价值。山东学者报告,一种与血小板有关的因子可预测冠脉斑块稳定性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于彩红报告,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斑块越不稳定,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浓度越高。在该研究中,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处硬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的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软斑块,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斑块以硬斑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