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支架内再狭窄有新机制(阜外医院乔树宾等研究)
本研究所入选的两组患者在支架膨胀率及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技术操作性因素在该患者群体反复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并不是主要原因。
作者认为,这提示反复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与支架内纤维组织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对病变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反复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比例相对较低(43.8% vs. 75.0%),但新生内膜类型中均质性内膜比例相对较高(43.8% vs. 19.4%)。
研究回顾性入选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 OCT 检查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52例,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次数≥2次者定义为反复支架内再狭窄。
来源:马越,宋雷,黄云飞,等. 反复支架内再狭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病变特征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22,37:129-135.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2.004.【扫码二维码看全文】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支架术后后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阜外医院乔树宾等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病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反复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均质性新生内膜比例更高,支架内纤维增生为反复支架内再狭窄重要机制。
另外,本研究所入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两组间并无差异, 表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在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仍发生反复支架内再狭窄 即需考虑支架内纤维组织过度增生。
0001
相关推荐
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增加痴呆风险,不建议过度治疗
有很多人在接受影像学检查时,会无意中发现脑部居然有“梗死灶”,对于这种毫无症状却有“证据”的脑梗死,怎么处理?近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专门发布了《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以期希望帮助临床医生对无症状脑梗死进行恰当诊治。其中要点见下: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1:49:58
0000预测心梗结局,房颤卒中评分显身手!阜外医院杨艳敏等研究
如果将CHA2DS2-VASc这种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经典评估系统,用于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可否?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吕思奇等进行的研究发现,CHA2DS2-VASc评分堪当其用,对急性STEMI患者30d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与TIMI评分和GRACE评分相当,且计算简单。研究者认为,可考虑用于急性STEMI患者的早期风险评估。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04:38
0001瑞金医院宁光:我国三甲医院七成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LDL-C控制率不足四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宁光等开展的纳入全国20家三甲医院近5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67.1%,而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68.7%和55.9%。研究者发现,在糖尿病病程短、血糖控制差、不合并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较低,进而治疗率更低。家住公园边有福:幸福感上升64%,心梗风险减少25%
住在满眼绿意的地方,和住在没几株草木的地方,有多大差别?近期一项对近25万老年人进行的美国研究表明,居住在草木丰茂的环境能养心,各种心脏病风险均降低,总的风险降低19%。研究显示,与住在绿植最少环境的人相比,住宅周围满眼绿色的人急性心梗风险减少了25%,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减少了20%,心力衰竭风险减少了16%,房颤风险减少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