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四成出院患者(被推荐接受心脏康复,阜外医院冯雪等研究)
就提高康复参与度而言,国外还有研究显示,提前预约康复并电话提醒,以及在康复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心脏康复个性化咨询,均会提高其依从性。
比如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患者参加Ⅱ期心脏康复的平均次数为24次,康复超过25次的患者在5年内死亡的概率比24次以下的患者低19%。
研究者建议关注年龄较小的患者,同时倡导医生推荐心脏康复。
另外,研究者介绍,医生关心患者的时间≥15 min/周、专业人士的鼓励、提高患者满意度、足够的空间以及设备都有可能提高患者完成率。
其中仅27例患者康复次数≥24次;余者117例患者康复次数<24次。
来源:
但是就心血管病患者出院后3~6个月的康复,即Ⅱ期康复,患者完成情况如何?
研究还发现,除了年龄,医生推荐也会增加2.5倍的心脏康复完成的可能性。这提示,当医生积极地推荐康复,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都会提高。
研究者采用自制的《Ⅱ期心脏康复完成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门诊心脏康复完成情况。
此外,当前研究显示,年龄是Ⅱ期心脏康复完成率高低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康复平均次数≥24次的可能性为参照年龄的1.496倍。
这项研究共对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心脏康复中心接受门诊心脏康复治疗的144例患者进行了分析,患者均有病历资料留存。
研究显示,这144例患者Ⅱ期心脏康复次数最少1次,最多87次,平均参加康复次数为13次。
近日,阜外医院冯雪、王祎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Ⅱ期心脏康复的总体完成率较低,完成率与年龄、医生推荐相关。
完成康复次数≥24次的患者,与不到24次者相比,年龄更大,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比例及平时空闲的患者比例更高,并且经医生推荐康复的比例也更高(55.6% vs. 31.6%)。
这144例患者,七成为男性,66.7%有冠心病病史,放支架或搭桥的患者超半,半数患者美国心肺康复协会(AACVPR)危险分层为高危。
心脏康复的益处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
心脏康复为众多指南所推荐,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康复专家共识指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搭桥术后患者都应该进行心脏康复。
但是当前研究中,144例患者中有63.9%的患者没有得到医生的推荐。
与国外对比,当前研究显示,该中心参与Ⅱ期心脏康复的患者年龄偏低,次数较少。参与者中,都以男性或高学历患者居多。
【本刊述评】吴海英:管理老年高血压既要强调达标,也要避免血压过低
近期,阜外医院吴海英教授在本刊发表述评指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保护靶器官、改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Circulation研究称,近两成非心脏手术患者会发生围术期心肌损伤
Circulation杂志发表研究表明,16%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本研究中,定义围术期心肌损伤为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较术前绝对增长>14ng/L。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患者中,只有6%有胸痛。82%的患者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患者的30天死亡率是无围手术期心肌损伤者的6倍(9.8%vs1.6%),1年死亡率升高(22.5%vs9.3%)。反复支架内再狭窄有新机制!阜外医院乔树宾等研究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支架术后后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阜外医院乔树宾等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病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反复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均质性新生内膜比例更高,支架内纤维增生为反复支架内再狭窄重要机制。本研究所入选的两组患者在支架膨胀率及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技术操作性因素在该患者群体反复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并不是主要原因。Meta分析称,射频消融可改善房颤合并心衰者的心功能
房颤和心力衰竭经常并存,并与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增加有关。内科学年鉴上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研究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导管消融术在改善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住院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最大摄氧量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传统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消融降低了全因死亡率(9.0%vs17.6%;RR=0.52)和心力衰竭住院率(16.4%vs27.6%;RR=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