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研究(每周运动,gt,150分钟,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显著降低)
然而,据估计,全球达到世界卫生组织上述建议的人仅23%。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8~64岁的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另外,每周至少要有2次肌力运动。
在PURE研究,与运动量未达标的人相比,运动量达标的人死亡的风险降低28%,心脏病风险降低20%。
该书最大的特点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尸检结果。陈在嘉教授已从医已有64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了 58 年。
高润霖院士评价该书是“送给医生的最好礼物,对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研究生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大有教益。”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证实了此前在发达国家开展的类似研究结果,此次既覆盖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且对受试者运动的观察并不局限于休闲时间的运动。此外,PURE研究是该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
近日,Lancet杂志发表了PURE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证实,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运动,包括在健身房健身、走路上班、做家务等,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显著降低。
来源:Scott A Lear, et al.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130 000 people from 17 high-income, middle-incom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PURE study. Lancet, Published: 21 September 2017
如果每周运动量达到750分钟以上,则可预防13%的死亡和9.5%的心血管病。
而且,不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运动,只要每周运动量达标,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的降低幅度都相似。
PURE研究的主要研究者Salim Yusuf指出,在中低收入国家,心脏病往往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运动是预防心脏病的低成本措施,这值得全球所有人实施。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这项覆盖全球17个国家(包括中国)近13.1万例人、平均随访超7年的研究表明,如果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周坚持运动5天,那么将可减少8%的死亡和4.6%的心血管病。
欢迎购买《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另外,每周运动量达到750分钟的人获益更大,其死亡风险比运动量不达标的人降低36%。
房颤患者要注意的十点
学会和疾病“友好”相处很重要,对于房颤患者而言,要想远离让人半身不遂的脑卒中,就需要注意以下十点:1.关注心脏警示信号房颤不一定有症状,但潜在卒中风险却很危险。如果有眩晕、劳累、虚弱、气短、胸痛等症状是,特别知道自己有心脏病的患者,就应该注意了,尤其当感觉“心脏漏跳了一拍”时,就应该及时就医。2.糖尿病和高血压是房颤“帮凶”心跳慢的人可能房颤风险高
现有研究表明,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病的危险信号,与很多心血管事件有关。实际上,心率较慢也不一定是好事。近期,德国研究者对ONTARGET研究和TRANSCEND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来说,心率慢(<60次/分)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率波动大、收缩压升高会进一步增加新发房颤的风险。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手术效果有新超声指标!阜外医院王浩等研究
阜外医院王浩、段福建等通过应用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发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扩大室间隔切除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明显改善。研究者发现,与术前相比,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术后左心室心肌收缩后缩短(PSS)发生率(6.27%vs.2.71%)以及平均心肌收缩后应变指数(PSI)[(3.68±2.79)%vs.(2.34±2.33)%]均显著降低,以基底段降低最为明显。杨进刚阜外2023-09-10 17:45:22
0000冠心病合并低氯,全因死亡风险倍增!广东省医研究
以往有研究提示低氯血症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短期死亡的预测因子。广东省人民医院学者最近发表研究显示,低氯血症在冠心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并且冠心病患者入院时氯化物水平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呈负相关。研究者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4902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的数据。坐30分钟,要动3分钟!瑞典研究
近期一项研究显示,在坐着不动或躺着不动时,间断不断进行点小活动,不仅有助于改善空腹血糖水平,而且还有利于稳定每日血糖的波动。要知道,经常坐着或躺着不动会增加“死亡四重奏”代谢综合征风险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而当前很多人被“拘”到了手机、iPad、电脑等各种屏幕前。鉴于此,研究者认为,这种高频打断久坐或久躺的小技巧,是一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状态的可行、容易的方法。杨进刚阜外2023-09-18 15:26:1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