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quot,代谢健康,quot,新概念,柳叶刀子刊述评)
另一方面,与代谢健康的正常体重者相比,被归类为代谢不健康者风险增加,而与BMI类别无关。
文章指出,代谢综合征已被公认为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而是各种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理论集合,目的是识别心血管疾病或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的人群。
荟萃分析发现,与代谢健康的正常体重者相比,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患心血管病风险增加45%~60%。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在本刊发表述评指出,中国心血管病发病仍呈增加态势。患病人数从1990年的5 013万到2019年的1.2亿,增加了一倍多。李教授指出,应从战略层面全面布局,切实解决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代谢健康新定义:使用糖尿病、收缩压和腰臀比
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子刊上的一篇述评认为,近年来,学术界提出的代谢健康的概念,可以发现有些人虽然体重正常但代谢不健康,这些人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风险显著升高。
这两类人脂肪分布很不相同。体重正常但代谢不健康者以内脏脂肪量高和腿部脂肪量低为特征,而代谢健康的肥胖者则以内脏脂肪质量低和腿部脂肪量高为特征。
另一方面,与代谢健康的正常体重者相比,代谢健康的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有一定程度升高。
目前尚缺乏代谢健康受损的通用定义。许多研究使用了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定义,但实际的定义却大相径庭。没有使用腰围标准,可能是因为腰围和BMI高度相关,腰围标准几乎没有实现额外的分类。
作者指出,他们认为代谢健康的定义是无糖尿病,不使用降压药物时收缩压低于130 mmHg,腰臀比低于0.95(女性)或1.03(男性)。腰臀比与腰围或BMI相比要更能预测肥胖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随着中国人群几项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例如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和 C 反应蛋白)升高所引发的关注增加,心脏代谢危险因素不再局限于那些常见的代谢异常,而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疾病认知、诊断、防治的不足,医保和药物的分配不均阻碍了中国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流行的预防和控制,遏制心脏代谢危险因素流行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尽管如此,文章认为,代谢健康的概念更有利于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医生可以与患者一起设定明确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需要降低的目标,最终预防心脏代谢疾病。
很大一部分肥胖患者还可能会从代谢健康转变为代谢健康受损。
传统意义上,代谢健康受损的定义包括高血压、高血糖、甘油三酯升高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能够评估全身和腹部肥胖相关的风险,并可预测普通人群的心血管病。
而且,对各种危险因素仅以有或无来判断,显然忽略了每种因素的连续风险梯度以及多种因素风险梯度叠加。
NHANES-III研究和英国生物库研究均发现,与代谢健康的正常体重的人相比,代谢不健康的正常体重的人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00%,代谢健康的肥胖的人的死亡风险没有增加。
文章还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谢健康是可变的,只是一种临时的区分。判断为心脏代谢是否有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仍不确定。
作者认为,尽管使用代谢健康受损这一概念可以将不同BMI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但这一概念存在争议。
该定义将美国代表人群中超过40%的肥胖者归类为代谢健康肥胖。NHANES-III和英国生物库研究中代谢健康的正常体重个体相比,该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没有增加。
对代谢综合征概念的批评
来源:[1]Stefan N, Schulze MB. Metabolic health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clusters: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May 5.
虽然腹部肥胖指标如腰围和腰臀比预测冠心病风险优于体重指数(BMI)。但研究表明,当有关于收缩压、糖尿病史和血脂的额外信息时,BMI、腰围和腰臀比并不能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
除了BMI之外,用于定义代谢健康的标准通常基于代谢综合征。几项荟萃分析发现,代谢健康的肥胖者心脏代谢并发症风险也会增加。
有个人若有两种危险因素,即使应用了降压药和降糖药,但如果腰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正常,仍有可能被认为是健康的。
作者认为,代谢健康的概念主要来自代谢综合征,这一方法并不优于已有的风险预测模型。
重症心衰治疗新思路!阜外医院左西孟旦应用经验
左西孟旦是一种钙增敏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正性肌力-血管舒张药。目前缺乏关于重症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早期应用左西孟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报道。阜外医院张健、邹长虹等研究发现,重症急性心衰患者入院后入院后24h内应用左西孟旦可以显著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04:41
0000AHA/WHF科学声明:十年降低25%心血管病过早死亡的十大要点
早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宣言:到2025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过早死亡应该降低25%,而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全因之首,每年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约3600万人,其中约一半以上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安装起搏器后家庭监测系统显“神威”
随着心脏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数量的增加,对这些患者的随访和程控负担也越来越重,而家庭监测系统可随时随地完成连续监测,尤其对无症状临床事件的发现更具优势,那么这种系统是否准确可靠?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的两位医生进行的研究表明,家庭监测系统还是安全可靠有效的,通过其传输的信息有助于及时调整监控参数,尽早治疗心律失常。杨进刚阜外2023-08-01 08:31:56
0000房颤低卒中风险,要抗凝吗?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在瑞典、丹麦、挪威和苏格兰进行的一项多国近6万例房颤低卒中风险患者的研究表明,对于低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与不治疗或华法林疗相比,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具有净临床益处。低卒中风险患者指CHA2Ds2-VASc评分男性为1分,女性为2分。研究发现,如果不治疗,缺血性卒中和出血的发生率均为为0.70/100人年。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把脉2018“十大医疗科技创新”:PCSK9抑制剂入选
每年的医疗创新峰会上,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Clinic)的专家们都会把脉未来。在2018年,哪些创新更有前景?1、“人造胰腺”控制血糖将连续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紧密相接,更显“人性化”,无需要求患者根据血糖监测来计算胰岛素用量,很方便1型糖尿病患者管理自己的血糖。2、神经调节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杨进刚阜外2023-08-13 09:50:3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