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心血管毒性有新定义(血压,gt,130,80为异常,国际共识)
定义:心肌出现毒性反应或免疫介导的炎症。
心脏生物标志物包括BNP、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
重度
-
(4)其他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尤其是肌炎、肌病、重症肌无力;
心律失常/QTc间期延长
新近LVEF 降低至<40%。
许多抗癌治疗可导致心功能异常,包括传统化疗(蒽环类药物)和各种靶向药物,例如HER2靶向药物、某些小分子激酶抑制剂、一些特殊的蛋白酶体抑制剂。
无症状的血管毒性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反应异常。
定义:根据Fridericia公式计算得出的QTc间期>500 ms,定义为QTc间期延长。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当前相关指南或共识的诊断标准来诊断。
(5)心脏磁共振有阳性发现,满足改良Lake Louise标准的部分标准。
轻度心衰症状,无需强化治疗
多种抗癌治疗可导致心肌炎,包括传统的细胞毒性抗癌治疗(例如阿霉素、氟尿嘧啶、环磷酰胺)、放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者的心肌炎风险最高。
需要门诊强化利尿及其他心衰治疗
(4)激素抵抗型:即便应用大剂量甲强龙,心肌炎无任何缓解或心肌炎加重(临床表现加重或排除其他病因后肌钙蛋白持续升高)。
轻度
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均可用于诊断,但在合并肌炎的患者中,心肌肌钙蛋白T可假性升高。
定义:与抗癌治疗相关的心功能异常或心脏结构受损;可无症状,也可有心衰临床表现,包括典型的心衰症状以及容量超负荷和(或)灌注不足的体征。
次要标准:
可导致QTc间期延长的抗癌治疗包括:三氧化二砷、HDAC 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尤其是凡德他尼、威罗菲尼、塞瑞替尼、吉列替尼、曲美替尼以及BCR-Abl 和 VEGF 信号通路靶向药物)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CDK) 4–6 抑制剂(瑞博西尼)。
有症状的抗癌治疗相关心功能异常
来源:Defining cardiovascular toxicities of cancer therapies: an International Cardio-Oncology Society (IC-OS) consensus statement. Eur Heart J, 14 December 2021
中度
心肌炎康复:
(2)非重度(临床表现明显):有症状, 但血液动力学和电稳定,可能伴LVEF下降,无重度心肌炎特征。
和(或)心脏生物标志物升高。
需要正性肌力药物支持、机械循环辅助或考虑心脏移植
重度
轻度
(1)重度: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心衰需要无创或有创通气,完全或高度传导阻滞,和(或)明显的室性心律失常。
QTc间期为480~500 ms时,抗癌治疗应谨慎进行,尽量减少使用可导致QTc间期延长的其他药物,补充电解质。
含5-氟脲嘧啶的抗癌方案,以及铂类药物、环磷酰胺、吉西他滨、博来霉素、长春花生物碱、免疫调节药物干扰素α-2b和来那度胺、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均有血管毒性。很多靶向药物、放疗也可能导致血管毒性。
心肌炎
临床诊断:心肌肌钙蛋白升高(新出现或较基线明显改变) 1条主要标准或2条次要标准,前提是通过临床判断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感染性心肌炎。
急性情况下,BNP < 100 pg/ml或NT-proBNP < 300 pg/ml可排除心衰;亚急性情况下,BNP <35 pg/ml或NT-proBNP <125 pg/ml,也可排除心衰。
新近LVEF 降幅≥10%或<10%,LVEF处于40%~49%;
QTc间期<480 ms时,可继续当前的抗癌治疗。
(1)临床症状,包括以下任意一项:乏力、肌无力、肌肉疼痛、胸痛、复视、上睑下垂、气短、端坐呼吸、下肢水肿、心悸、头晕/眩晕、晕厥、心原性休克;
病理诊断:心肌组织样本光学显微镜检查发现多灶性炎性细胞浸润和明显的心肌细胞丢失。
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出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相关生物标志物,国际心脏肿瘤学会对无症状和有症状的抗癌相关心功能异常的不同严重程度进行了区分(表1)。
当血压≥180/110 mmHg时,要暂停抗癌治疗。
当患者的临床状况发生变化(例如,电解质紊乱),或抗癌药物用量调整,应重新评估QT间期。
新近GLS较基线降低>15%;
临床诊断必须由心脏磁共振确定,可能的话进行心内膜活检,注意不要延误治疗。
心肌炎的严重程度:
高血压
有症状的血管毒性包括: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梗、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综合征、外周动脉疾病、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微血管性心绞痛、雷诺现象。
无症状的抗癌治疗相关心功能异常
诊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可通过病理诊断,也可由临床诊断。
定义:在无其他任何高血压病因或诱因变化的情况下,启动抗癌治疗后出现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
血管毒性
(2)室性心律失常和(或)新出现的传导系统疾病;
(3)慢燃型(亚临床):偶然诊断心肌炎,无任何临床体征或症状;
过度血压反应(exaggerated hypertensive response):收缩压升高>20 mmHg,或平均动脉压升高>15 mmHg。
表1 不同严重程度的无症状、有症状抗癌治疗相关心功能异常
LVEF ≥5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抑制剂(VSPI)等新靶向药物可导致高血压,其他药物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mTOR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2)恢复中:在免疫抑制剂用量逐渐减少的同时,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指标持续改善,但仍未正常。
12月14日,国际心脏肿瘤学会(IC-OS)发布共识声明,对抗癌治疗过程中五类最常见的心血管毒性事件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包括心功能异常、心衰、心肌炎、血管毒性、高血压、心律失常/ QTc间期延长。
中度
定义:抗癌治疗诱发的血管疾病或导致原有血管疾病加重。血管毒性可能是一过性的,也可能持续存在;可有症状,也可能无症状。
(3)心功能(收缩功能)下降、伴或不伴局部室壁运动异常(非应激性心肌病形式);
当QTc间期延长时,应停止抗癌治疗,并进行评估;可能需要减少剂量或采用替代治疗。
诊断阈值:130/80 mmHg,即血压≤130/80 mmHg是正常的。
诊断:具体诊断标准参照当前相关疾病指南或共识的标准。
主要标准:心脏磁共振诊断为急性心肌炎(改良Lake Louise标准)。
(1)完全康复:停用免疫抑制剂后,患者急性症状完全缓解、生物标志物正常、LVEF恢复,被认为达到完全康复。由于心肌纤维化,心脏磁共振检查可能仍然会表现为延迟钆增强或T1值升高,但不能有任何急性水肿的征象。
如果患者临床状况不好,在等待新一步确诊检查的同时,应立即启动免疫抑制剂治疗。
因心衰住院
高血压急症反应:血压升到极高水平,会导致急性高血压相关器官损害(心脏、视网膜、脑、肾脏、大血管),因此,需要立即降压,以限制靶器官损害加剧或促进靶器官损害消退。
GLS较基线降低>15%;和(或)心脏生物标志物升高。
心功能异常和心衰
-
治疗阈值:抗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完成后及癌症幸存者,如合并心血管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10%时,血压≥130/80 mmHg就要启动降压治疗;其他情况,血压≥140/90 mmHg时启动降压治疗。
心肌肌钙蛋白超过诊断界值的第99百分位时,提示心脏受损。
极重度
JAHA:吃惊!每四个顽固性高血压竟有一人24小时血压正常
西班牙动态血压注册研究在近8万的高血压患者中发现,总体上有1.4%的高血压患者属于真性顽固性高血压(服用≥5种降压药时诊室血压仍≥140/90mmHg)。跟让人吃惊的是,每四个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就有1人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竟然是正常的,这些人的靶器官损伤程度也较轻。JAMA子刊研究:低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和较短的日照时间均会触发心梗
根据JAMACardi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某些天气条件,包括低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和较短的日照时间均与心肌梗死风险相关,其中观察到的气温相关性最强。这项研究进一步强化了天气作为心肌梗死潜在触发因素的认识。研究人员利用瑞典气象和水文研究所的日常气象数据以及瑞典国家冠心病治疗中心报告的所有心肌梗死病例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基于人群的和全国性的研究。>70岁老人诊断糖尿病前期没意义!?JAMA子刊研究
糖尿病前期用于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0年指南主张每年监测所有糖尿病前期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展情况。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流量吸氧无益!BMJ研究
吸氧是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常规治疗。但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对这类患者给予高流量吸氧,没有额外益处,反而可能有害。因此,对于血氧饱和度正常的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目前指南不建议给予吸氧。3月2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新西兰整群随机交叉研究进一步表明,对于怀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高流量吸氧并不能降低30天死亡率,但也不增加死亡风险。舒张性心衰患者中,半数右心功能异常!兰大一院研究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永铭、苟春丽等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半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舒张性心衰)患者存在右心功能障碍,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可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肺动脉高压、房颤、慢阻肺是舒张性心衰患者右心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肺血管阻力升高与右心损害的相关性强于肺动脉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