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吃全谷物量不足(远低于指南推荐,中疾控研究数据)
按地域分析,华北地区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最高(47.4 g/d),西南地区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最低(6.0 g/d)。
来源:
研究者表示,应提高居民全谷物的摄入,尤其是西南地区,男性更应增加全谷物摄入,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2018年,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水平为20.1 g/d,其中男性为19.4 g/d,女性为20.8 g/d。
本研究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和局部加权回归的方法,估计2005-2018年我国七大区域男女性全谷物摄入水平以及变化趋势。
而近30年,我国≥15岁居民中2型糖尿病归因于饮食因素的疾病负担构成比为26%左右。2019年,2型糖尿病归因于各饮食因素的疾病负担从高到低依次为水果摄入量低、红肉摄入量高、全谷物摄入量低、含糖饮料摄入量高、膳食纤维摄入量低、坚果和种子类摄入量低、加工肉类摄入量高。
本研究发现,2018年,17.2%的2型糖尿病死亡归因于全谷物摄入不足。
[1]连怡遥, 等. 2005-2018年我国七大区域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对2型糖尿病死亡归因风险趋势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3): 415-42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成年人全谷物摄入量应为50~150 g/d。

2002、2010和2015年,我国≥20岁人群全谷物摄入量依次为19.0 g/d、14.3 g/d和19.8 g/d。
全谷物摄入水平影响胰岛素和葡萄糖反应,全谷物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预防糖尿病,包括减少能量摄入和直接影响胰岛素水平。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以降低精制谷物摄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全谷物是获取能量的食物来源之一,既可以是完整的谷物籽粒,也可以是碾磨、粉碎、压片等简单处理后的产品,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和麸皮及营养成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特征,富含纤维、抗氧化剂和植物化学物等。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者发表研究称,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量较低,远低于推荐量。
2018年,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的2型糖尿病标化归因死亡率为3.13/10万, 2005~2018年,我国男性2型糖尿病标化归因死亡率上升了11.5%,女性下降了8.1%。
东南大学医学院马根山等研究称,这种维生素竟然可预防对比剂肾病
对比剂肾病在临床并不少见,少用点对比剂和水化疗法是普遍认可的防治措施。近日,东南大学医学院马根山、唐庚等进行的Meta分析还显示,用点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也有助于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维生素类药物可使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降低46%,其中维生素C可使发生率下降42%。高血压用ARB,优于ACEI!超300万人比较研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均是指南推荐的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很少有头对头对比两种药物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近日,Hypertention杂志发表了一项最大的“真实世界”中头对头比较研究结果提示,治疗高血压应优先使用ARB。研究发现,与ACEI相比,ARB在长期心血管结局方面没有差异,但有更佳的安全性。“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共识:症状不是伪装,要同时注意躯体症状、精神状态和情绪问题
“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是临床各学科最常遇见的问题之一,常被医生们称为非特异症状、功能性症状、神经官能症等,这也是常常引发或激化医患矛盾的导火索之一。近期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综合医院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全国25位精神卫生及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中医科等领域的专家,编写并发布了我国首个“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症状真实存在,不是患者“想象”或伪装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