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细粮(可防心脏病,新加坡研究)
来源:
如果碳水化合物中5%的热量用不饱和脂肪酸替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将降低21%,但用饱和脂肪酸替代,无此效果。
分析显示,平均10.1年随访期间,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处于最低四分位的人相比,摄入量处于最高四分位的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了35%。
另外,如每天将一份细粮换成水果、蔬菜或奶制品,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降低7%、8%、10%。
该研究于2004~2010年纳入12 408名21~65岁的成年人,10.1年随访期间,发生了746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1月5日,《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发表的新加坡多种族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将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替换成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将细粮替换为蔬菜、水果和牛奶,有助于降低亚洲人群的心血管风险。
在印度人中,胆固醇摄入量高者,更容易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胆固醇摄入量处于最低四分位者相比,摄入量处于最高四分位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1.4倍。
但在马来人和华人中,高胆固醇摄入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无明显关联。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重要基石,合理膳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分。
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表明,不健康饮食,包括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0000
相关推荐
血脂异常,出现在心梗前20~35年!挪威42年随访研究
目前认为,血脂异常的动脉粥样硬化效应是终生累积的,可导致心梗发生。7月14日,来自挪威的一项随访长达42年的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平均水平相比,男士和女士在心梗发生前20~35年就开始出现血脂异常(不利血脂水平,定义为与人群平均值的偏差,与临床推荐水平无关)。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强调了监测一生中各年龄段血脂水平的必要性。杨进刚阜外2023-10-04 14:24:30
0000常吃高碳低脂饮食,易得高血压!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
苏州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开展的一项研究提示,经常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的人,容易得高血压。“精准饮食”理念或将颠覆营养原则
精准医学理念被炒得火热。以色列的一项研究结果又让科学家打起了“精准饮食”的念头。该研究发现,即使是吃同样的食物,但人对食物的反应却不同。这与吃药是一样的,同样的药物,有些人吃就管事儿,有些人不管事儿,还有些人有副作用。这也可以解释某些人爱吃甜的,天天冰激淋、巧克力,一点儿事儿都没有。有些人稍微吃点甜的,血糖就很高。杨进刚阜外2023-07-28 15:16:41
0001检查、呼救、按压!国际协会倡议简化心肺复苏流程
挽救一条生命,只需一双手,只需做到“检查-打急救电话-按压心脏(CHECK—CALL—COMPRESS)”,这是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发起的“世界重启心脏”倡议一直所推广的理念。这是因为,对于心脏骤停者,心肺复苏能让其增加2~3倍的生存机会,否则每延长1分钟,存活机会就会减少10%。欧洲心脏杂志研究称,每周工作≥55小时房颤风险增加,与心梗时房颤风险相似
一项对85494例受试者随访10年的欧洲研究表明,工作时间过长可能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之一。与每周工作35~40个小时(标准工作时间)的人相比,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群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40%。在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中,10年随访期间,每千人中就多有5.2人发生房颤。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0:47:5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