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酒可防房颤(还防中风,韩国研究)
而且,即便酒精摄入量较少(每次≤32 g或每周<105 g)者的中风风险也高于戒酒者和从不喝酒者。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大约31万人年随访期间,3120人诊断缺血性中风,发生率为10/千人年。
该研究一共纳入近10万例新诊断房颤的患者,其平均年龄为61.3岁,62.4%为男士,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2.3分。
51%的患者从不喝酒,13%的患者自诊断房颤后戒酒,36%的患者目前喝酒。
新诊断房颤患者中从不饮酒、戒酒、目前饮酒者的缺血性中风累积发病率
6月7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韩国全国性研究提示,对于新诊断房颤的患者,喝酒会显著增加缺血性中风风险,而戒酒可降低中风风险。
大量研究表明,喝酒是房颤的重要诱发因素,而且,即便是少量喝酒也有房颤风险,而戒酒可预防房颤复发。但作为中风高危人群,房颤患者喝酒是否会导致中风,以及戒酒是否能降低中风风险,目前仍存在争议。
来源:Lower risk of stroke after alcohol abstinence in patients with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07 June 2021
在喝酒的患者中,随着单次或每周酒精摄入量增加,缺血性中风风险也逐渐增加。
频繁喝酒、单次酗酒都是缺血性中风的显著危险因素。
将戒酒者和目前喝酒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倾向评分匹配后,研究者发现,戒酒者的中风风险较目前喝酒者降低了15%,与主要研究结果一致。
分析显示,随访5年时,在新诊断房颤的患者中,与持续喝酒的人相比,戒酒者、从不喝酒者的中风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7%和25%。
研究者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房颤综合管理的重要部分,教育和鼓励戒酒应成为房颤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一部分,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超声会漏误诊近七成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福建医学院一院学者研究
中青年发生脑卒中,多会让人难以接受。其中颈动脉夹层就是常见病因,颈动脉夹层包括颈内动脉夹层和椎动脉夹层,后者是导致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颈部血管超声是指南推荐的颈动脉夹层筛查手段,但福建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阮琴韵、鄢磊等研究发现,超声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夹层的漏误诊率较高。其中,线样膜性回声是识别椎动脉夹层的重要超声征象。研究者指出,年轻患者椎动脉出现狭窄、闭塞或频谱异常时需警惕夹层可能。杨进刚阜外2023-09-11 14:40:26
0000海南省人民医院学者称,前降支中段肌桥使近端狭窄病变风险增加近4倍
海南省人民医院学者研究发现,前降支中段心肌桥的老年患者中,近端桥前血管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率较高。因此前降支中段肌桥可作为老年肌桥前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的986例60岁以上的冠心病患者中,左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389例,共发现心肌桥486根,心肌桥的发病率约为39.5%。关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个人简介......医院发展、学科建设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经济、社会环境。从09年这轮医改启动以来,对医院发展、学科建设影响最为巨大、深远、系统的政策,就是支付制度改革,没有之一。DIP支付制度,是以“疾病诊断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以历史费用和当期加权工作量作为基础,形成的费用支付模式。杨进刚阜外2023-10-04 14:31:10
0000Lancet子刊研究称,我国半数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死亡“与吃有关”
中国疾病负担报指出,包括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在内的饮食风险因素是影响我国人群健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丁刚等分析了1982~2012年过去30年间国人饮食习惯,发现中国半数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死亡与吃有关。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35:06
0000心梗伴肾功能不全,该选用亲水性他汀!?韩国研究
在治疗冠心病上,亲水性和亲脂性他汀的效果相似。但是,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与肾功能受损的相关特异性因素和不同的动脉病因可能会改变他汀亲脂性的临床效果,从而导致各类他汀的保护作用存在差别。临床常用的亲脂性他汀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亲水性他汀包括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