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甜食(可防心血管病,牛津大学研究)
研究者分析了英国生物库116806名成年人的数据。参与者年龄在37-73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研究发现,即使常参加体育活动、不吸烟或不肥胖、没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高胆固醇,常消费含糖量高的饮料、果汁和蜜饯的人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另外,摄入更多的含糖饮料、果汁和食用糖/蜜饯与总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全因死亡呈非线性相关,摄入量在最高五分位时,总心血管疾病风险风险增加14%,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1%。
研究中,男性、年轻人、经济拮据、目前吸烟、体力活动较少、肥胖或有高血压的人吃上述含糖量高的食物更多。
牛津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巧克力和糖果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吃多了,与中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发现,巧克力、糖果、黄油和白面包、含糖饮料、果汁和蜜饯这些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增加中年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
尤其是女性、60岁以下的人、肥胖者,如果他们摄入太多的含糖量多的食物,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在平均4.9年的随访中,发生了4245例心血管病、838例致命性心血管病和3629例全因死亡。
来源:Gao,M,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dietary patterns and the incidence of total and 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116,806 individuals from the UK Biobank: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Med 19, 83 (2021).
该研究表明,少吃巧克力、糖果、黄油、低纤维面包、含糖饮料、果汁、食糖和蜜饯可能会降低中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的风险。
其中多半是因为巧克力和糖果、黄油和低纤维面包吃的多,新鲜水果和蔬菜吃的少,这种高热量、高糖、低纤维及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模式。该饮食模式与总心血管病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阜外医院姚焰:我国每年猝死病例远不止50万,可能仍在快速增长
每年中国心原性猝死人数超过50万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表示,这个数还是低估了真实的猝死率,每年猝死病例应远超50万,甚至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长。他指出理由有三:一是冠心病为首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井喷,自然心原性猝死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二是自主神经失衡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扮有重要角色,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模式的改变和心理压力的增加,诱发了心脏病乃至心原性猝死。安贞医院吕树铮等发现:介入后使用呼吸机可预防OSA患者再血管化
临床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与很多疾病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对患者的预后非常不利。一种更安全的消融方法!武汉亚心医院研究
由于消融隔离上腔静脉有可能损伤右侧膈神经及窦房结,目前上腔静脉电隔离大多采用逐点射频消融,消融时需持续性膈神经起搏,预防膈神经麻痹发生,然而这种方法是在出现膈神经有损伤的情况下才停止消融,膈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仍有损伤。杨进刚阜外2023-09-13 10:01:46
0000大样本老老年人群前瞻性研究:老老年人群最适收缩压为129mmHg
中国基于社区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中国老老年人群的收缩压与3年全因死亡呈U型关系。即较高的收缩压可预测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而较低的收缩压可预测较高的非心血管原因死亡风险。一直以来,80岁以上的人很少成为调查血压与病因特异性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目标人群。而该研究在我国22个省市纳入4658名高龄老人(平均年龄92.1岁)。三年随访,有1997例死亡病例。杨进刚阜外2023-08-25 04:48:4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