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样本老老年人群前瞻性研究(老老年人群最适收缩压为129mmHg)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研究者表示,对于老年人,低脉压和高脉压都预示着较差的存活率,应关注老年人的脉压,而不仅仅是收缩压和舒张压。
与收缩压107-154 mmHg相比,>154 mmHg与心血管死亡的高风险相关(调整HR=1.51),收缩压<107 mmHg也与死亡的高风险相关,有较高的非心血管死亡风险(调整HR=1.58)。
来源:Chen R, Yin P, Wang L,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timeseries study in 272 main Chinese cities. BMJ. 2018 Oct 31;363:k4306. doi: 10.1136/bmj.k4306.
图1 血压与三年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而该研究在我国22个省市纳入4658名高龄老人(平均年龄92.1岁)。三年随访,有1997例死亡病例。

在收缩压129 mmHg的拐点之前,全因死亡率随着收缩压的增加而降低。在拐点之后,全因死亡随着收缩压增加而增加。
即较高的收缩压可预测较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而较低的收缩压可预测较高的非心血管原因死亡风险。
与129 mm Hg相比,107~154 mmHg的收缩压值没有显著预测更高的死亡率风险。
一直以来,80岁以上的人很少成为调查血压与病因特异性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之间关系的目标人群。

数据显示,死亡率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均呈U形关系。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分别为143.5 mmHg、101 mmHg和66 mmHg时死亡风险最低。
在对协变量进行调整后,仅收缩压与全因死亡呈U形关联,当收缩压为129 mm Hg时死亡风险最低。
中国基于社区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中国老老年人群的收缩压与3年全因死亡呈U型关系。
图2 不同收缩压水平的Cox模型调整后3年全因死亡风险(参照129mmHg)
不建议常规睡前吃降压药!三大高血压组织立场文件
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夜间高血压、非勺型血压与预后不良有关。有些专家认为,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可能比早晨服药更有效。8月16日,国际高血压学会(ISH)联合世界高血压联盟、欧洲高血压学会发表立场文件,不常规推荐睡前服用降压药。文件指出,为实现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建议早晨一次单用或联用长效降压药。专家组回顾了降压药物服用时间的相关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5:05:53
0000心脏表面油腻,冠脉容易出现病变!苏州大学三附院研究
日常生活中,人们爱用“猪油蒙心”来形容一个人糊涂。心脏如果真被油(脂肪组织)“蒙住”,确实是有问题的。此前河北学者发现,心脏表面脂肪多,出现房颤的风险较高。3月4日,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者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怀疑有冠心病的病人中,心脏表面脂肪越多,冠脉出现病变的可能性越大。该研究连续入选了194例怀疑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普通CT和冠脉造影检查。心梗后左室血栓,该怎么管理?加拿大学者综述
急性心梗后,有15%的患者仍发生左心室血栓。近日一篇文章认为,在急性心梗后48小时内未发现左室血栓的高危患者,应在心梗后2周再次检测。在诊断方面,小血栓、心尖部血栓易被心脏超声漏诊,心脏磁共振是诊断左心室血栓的最佳手段。不过鉴于临床实际,建议对超声窗较差、心尖部运动异常的患者进行超声对比剂显像或磁共振检查;或对无对比剂回声且心肌部运动减弱的心梗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02:1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