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更安全的消融方法(武汉亚心医院研究)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劲林、李希等发表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消融方法,即通过上腔静脉、右心房造影及 PentaRay 导管进行双重解剖重建定位,明确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部位和消融平面,然后通过压力大头电极起搏标测出引起膈肌反应部位,从而发现消融平面膈神经分布具体位置,再进行上腔静脉消融,消融中可以直接避开膈神经分布区域,并且不需要持续起搏,仅需上腔静脉电隔离后例行起搏观察膈肌起搏反应。
常规用右前斜(RAO)30°行上腔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及右心房连接处(图 1A)。 运用PentaRay电极导管进行右心房及上腔静脉三维重建,用PentaRay电极导管或 lasso 电极记录上腔静脉电位。 用 SmartTouch 压力监测消融导管送至上腔静脉及右心房连接处上1~2 cm 部位进行起搏(电压 15 mV,脉宽 2 mV),将能引起膈肌刺激的起搏点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标注(图 1B)。 用 SmartTouch 压力监测消融导管送至上腔静脉及右心房连接处上 1~2 cm,在相同水平面并避开膈神经标记部位进行消融,消融预设能量 20~25 W、预设温度 43℃,压力控制在 10~15g 之间,生理盐水灌注 速度在消融时为 17 ml/min、消融间歇 2 ml/min,直至上腔静脉电隔离。 本组阵发性房颤患者 50 例患者常规进行肺静脉隔离后,继续行上腔静脉隔离。 49 例患者均在未消融到引起膈肌刺激部位时已成功隔离上腔静脉电位,仅一例患者需消融术中标记到的膈肌刺激部位而放弃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及围术期无一例出现膈神经麻痹及窦房结损伤。 术后随访 12 个月,未发现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及窦房结损伤相关症状。 该上腔静脉隔离方法不必进行上腔静脉消融同时进行膈神经起搏,消融中只要避开膈神经 反应部位即可,并且上腔静脉隔离率高且随访无并发症发生。 来源:李希,张劲林,唐成,等. 心房颤动上腔静脉节段性电隔离方法及安全性评估. 中国循环杂志, 2021,36:39-42.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1.007.

由于消融隔离上腔静脉有可能损伤右侧膈神经及窦房结,目前上腔静脉电隔离大多采用逐点射频消融,消融时需持续性膈神经起搏,预防膈神经麻痹发生,然而这种方法是在出现膈神经有损伤的情况下才停止消融,膈神经在一定程度上仍有损伤。
夜间飞机噪音是凶手,可引发心血管死亡!欧洲心脏杂志近2.5万人研究
既往研究发现,环境噪音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有研究显示,如果长期暴露在道路交通噪音中,噪音每增加10分贝,缺血性心脏风险增加8%。11月30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来自瑞士的大规模病例交叉研究提示,对于住在机场附近的人来说,夜间飞机噪音会导致急性心血管死亡,大约3%的心血管死亡因夜间飞机噪音所致。阜外医院王浩等:换瓣患者需警惕升主动脉内径增宽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浩、张金萍等研究观察到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随着超声随访时间的延长,升主动脉内径呈渐进性增宽。随访6年内,升主动脉内径增宽不明显,但是超过6年,升主动脉内径较术前增宽明显,平均增宽了近2cm。随着随访年限的增加,升主动脉内径增宽的患者也越来越多。≤3年时升主动脉内径增宽患者占47.50%,随访至>9年,则占70.34%。英国研究称,中国2015~2017年三年间,空气颗粒污染明显改观
英国利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15~2017三年间,中国颗粒污染下降了20%。该研究调查了中国1600多个地点的测量结果,发现超过50%的地点显示出二氧化硫和细颗粒物浓度显著下降,这些颗粒物构成了大部分空气污染。图研究使用的中国空气质量监测站杨进刚阜外2023-08-24 01:02:22
0000降脂 抗炎,将成为标准治疗!?柳叶刀杂志研究
3月6日,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针对3项随机临床研究的分析表明,在接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中,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可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作者认为,联合强化降脂和抗炎治疗,可能会成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标准治疗。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分析:温带地区血压随气温呈“U”型变化,亚热带收缩压受低温影响最大
有人说,北方的冷是物理的,南方的冷是魔性的,一个攻击肉体,一个攻击骨髓。不论如何,居住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的变化总是会引起身体的不同反应。近日,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分析显示,不同气候带的环境温度对人体血压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最宜人温度也差距很大。杨进刚阜外2023-08-31 10:32:1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