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细粮吃得多(心脏要遭殃,全球21国分析)
不合理膳食,是造成我国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再获殊荣!中国循环杂志主办“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2020年度入选项目,此次共有46个项目入选,“阜外说心脏”位列其中!
不同地区细粮摄入量与各终点事件之间的关系
[1]Associations of cereal grains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across 21 countries in Prospective Urban and Rural Epidemiology stud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1, 372: m4948.
中位随访9.5年期间,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2%,8.4%的中国人发生这些事件。
近年来,我国居民全谷物摄入量减少,而精制谷物(细粮)和添加糖摄入较多。
另外,在体重正常或偏瘦(体重指数<25 kg/m2)的人中,细粮吃得多,死亡风险更高。
研究者认为,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同时改善其质量,是促进健康的关键。在多吃全谷物的同时,鼓励少吃细粮。
“阜外说心脏”系列患者教育节目,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指导,《中国循环杂志》主办。
对此,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不同国家对全谷物的定义不同;不同类型全谷物含有的有益生物成分不同;植物基因和农业气候因素影响全谷物中的植物化学物质;不同谷物和颗粒大小对血糖的反应不同;人们经常在吃全谷物的同时吃糖,这会抵消全谷物的一些益处。
进一步汇总不同地区分析结果的Meta分析表明,总体上,只有在中国,细粮摄入量与上述各终点事件呈正相关关系。
多因素Cox分析显示,中位随访9.5年期间,与每天细粮吃得最少(<50 g)的人相比,每天细粮吃得最多(≥350 g,或大约7份)的人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28%,死亡风险增加27%,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33%,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1%,中风风险增加47%。
PURE研究覆盖全球21个国家,包括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该分析从中纳入13.7万35~70岁的健康成年人,中国人占30.3%。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在该研究中,全谷物和白米饭摄入量与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无关。而既往一些大规模研究显示,多吃全谷物有助于降低死亡和心血管病发生风险。

2月3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基于全球PURE研究的新分析提示,细粮吃得多的人,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中风、心衰)发生风险较高。
该分析还显示,每天每多吃50 g细粮,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发生风险增加2%。细粮吃得越多的人,收缩压也越高。
该研究显示,中国人均吃细粮最高(225 g/d),其次是东南亚(157 g/d);南亚人均吃白米饭最高(612 g/d),中国人均吃白米饭200 g/d;非洲国家人均吃全谷物最高(394 g/d),中国人均吃全谷物仅为38 g/d。
2018年,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曾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研究者发现,在细粮吃得多的地区,细粮摄入量与上述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而在细粮吃得少的地区并不明显。
来源:
[2]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209-230.
糖尿病患者体重波动大,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高
我们知道,一些生理指标的波动意味着危险,比如高血压变异性高则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危险高,心率变异性高也不好,还有血脂的高变异性也是一个危险因素。近期,在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AS)2018会议上发布的研究分析表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体重波动大与较高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关,且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无关。武阳丰CPACS-3 研究最新数据:我国二级医院女性STEMI患者住院死亡率是男性的2.4倍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阳丰、马宁波等发表的CPACS-3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二级医院中女性患者住院死亡率是男性的2.4倍。研究纳入的5525例STEMI住院患者中,女性患者不足三成,但女性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13.2%vs5.9%)。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年龄高低、是否既往有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均显著存在,在不具备任何疾病史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女性死亡率仍大于男性。Circulation杂志文章观点:不考虑年龄诊治高血压“荒谬”,最佳成人血压水平应该这么算
随年龄升高,血压升高。过去的教科书认为,血压升高是代偿机制。这一观点已经被摒弃,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如果把血压像年轻人一样来处理,风险无疑也会增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最近一期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FranzH.Messerli等关于年龄、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观点。杨进刚阜外2023-08-17 17:36:41
0000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ICU患者75%~100%有胃黏膜损伤
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发病后1~3天内75%~100%出现胃粘膜损伤,应激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平均为8%,并发穿孔的发生率约为1%,而且一旦发生出血、穿孔,病死率将明显升高。2015年发布的《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相关要点如下:1.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多集中在原发疾病发生的3~5天内,少数可发生在2周左右。而且原发病越重,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也越高,病情也越加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