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臂间收缩压差大于9(mmHg,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阜外医院蒋雄京等研究)
以切点作标准,双臂间收缩压差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0% 和94.1%。
近年来,同步四肢血压及脉搏波测量仪已广泛用于心血管临床,该仪器可同步测量四肢血压,提供双臂间收缩压差、脉搏容积图(PVR)及其衍生参数如脉搏波上行时间(UT)、脉搏波上行时间占比(UTCC)等。
相比单一指标,双臂间收缩压差联合脉搏容积图的衍生参数的敏感度均增高。
本研究连续入选320 例(640 条锁骨下动脉)弓上动脉狭窄的住院患者,以选择性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135 例(42.2%)患者锁骨下动脉狭窄≥ 50%,其中双侧狭窄34 例(25.2%)。
此外,研究者还指出双臂间收缩压差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受对侧共存狭窄的影响,若两侧狭窄程度相似,则双臂间收缩压差可能在正常范围内,此时容易漏诊。而双上臂脉搏容积图衍生参数UT或UTCC反映狭窄下游压力波形的变化,只与同侧肱动脉上游的狭窄程度有关,与对侧上肢动脉是否狭窄无关。
研究者指出,本研究中双臂间收缩压差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 50%的最佳切点为9 mmHg,比文献推荐的10 mmHg 低了1 mmHg。如果用10 mmHg 作为诊断切点对本研究人群进行验证,发现敏感性降低而特异性无差异,提示以9 mmHg 作为诊断切点更为合适。
来源:邓宇,华倚虹,陈阳,等. 双臂间收缩压差联合脉搏容积图参数筛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0,35: 588-594.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0.06.012.
大部分锁骨下动脉狭窄因症状不明显而易被忽视,寻找便捷、有效的筛查方法是心血管临床迫切需要。双臂间收缩压差测量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种筛查方法,因其无创、便捷而广泛用于人群筛查。
阜外医院蒋雄京等发表研究采用同步四肢血压及脉搏波测量仪作为筛查工具,在较大样本锁骨下动脉狭窄人群中,以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 50%,发现双臂间收缩压差的最佳切点为9 mmHg。
阜外医院李建军等Hypertension发表研究称,几亿中国人都有的两种病协同更危险
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在Hypertension发表研究,发现糖尿病前期并不会增加心血管风险,但如果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130/80mmHg)时,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增加1.37倍。杨进刚阜外2023-08-16 08:55:14
0000心血管中文期刊排名出炉,中国循环杂志位居第二
今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其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位列三甲。《中国循环杂志》的核心影响因子1.284,排名第二;学科影响指标0.95,并列排名第2。表2014年全国21种心血管病学类期刊核心影响因子和排名杨进刚阜外2023-07-27 17:10:52
0000【本刊精选】核磁共振或可成为心衰患者的常规检查?
心脏核磁共振被认为是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核磁共振有哪些用途?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晓红、徐耕在我刊发文总结了磁共振在慢性心衰诊治中的作用。杨进刚阜外2023-07-27 11:21:33
0000除颤电极植入右室间隔部,不增加三尖瓣反流!阜外医院樊晓寒等研究
阜外医院樊晓寒等在截止到目前为止ICD植入最大样本量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相较于心尖部ICD除颤电极植入,右室间隔电极植入并未显著增加三尖瓣反流进展风险。研究纳入了198例ICD植入的患者其中115例(58.1%)在间隔部植入电极。中位随访12个月时,间隔部电极组28例(24.3%),心尖部电极组20例(24.1%)发生三尖瓣反流进展。广州疾控中心研究称:广州六成心原性猝死发生在院外,六年猝死率增加70%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董航等发表研究显示,广州市心原性猝死的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为11.24/10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世标率)为14.48/10万,低于全国水平,同时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数据显示,2012~2017年广州市发生心原性猝死11052例,年平均世标率为14.48/10万,男性(18.44/10万)高于女性(10.76/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