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术后没有(吸烟悖论,烟民心梗比例高,乔树宾等PANDA,临床试验)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广州军区总医院向定成等在我刊发表的研究发现,吸烟是青年男性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对青年男性心梗相对致病风险较高,较之不吸烟者可增加7倍的心梗风险。
[2] 张妮, 向定成, 张金霞, 等. 吸烟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858-861.
根据入院时吸烟状态将2 348 例患者分为非吸烟组(n =1 169),已戒烟组(n =300 例)和吸烟组(n =879)。
非吸烟组、已戒烟组和吸烟组中分别有1 130例(96.7%)、286 例(95.3%)和846 例(96.2%)患者完成了2 年随访。
吸烟组、已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23%、13.64% 和12.2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不是全因死亡、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
研究者表示,“吸烟悖论”现象不能简单认为可以从吸烟中获益,戒烟对改善心血管远期预后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本研究结局上的差别很可能会被吸烟所致的长期死亡率的增加所抵消,故在现实世界中仍需要继续加强戒烟和控烟管理。
作者指出,吸烟作为全球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长期预后不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密切相关。因此,有关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指南都建议所有患者应戒烟。
但既往有研究显示,对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却存在“吸烟悖论”现象,即吸烟的患者预后反而更好。该研究观察到,吸烟对冠脉介入术后长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阜外医院乔树宾、徐波等发表的PANDA Ⅲ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戒烟和不吸烟的冠心病患者相比,吸烟的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比例较高,但吸烟并不影响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长期预后。
PANDA Ⅲ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的随机对照研究,自2013-12至2014-08 期间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 348例患者,平均年龄61.2岁,男性70.6%。所有人均接受PCI,均置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
来源:
结果显示,吸烟组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比例高达41.3%(363/879),较已戒烟组和非吸烟组明显增高。
[1] 王娟,许浩博,乔树宾, 等. 吸烟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长期预后评价.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1053-1058.
近期还有研究发现,我国男性19%的死亡归因于吸烟,13%归因于活动少,11%归因于不健康饮食,5%归因于酗酒。
[3] Zhang QL, Zhao LG, Zhang W, et al. Combined Impact of Known Lifestyle Factors on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Me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ci Rep. 2017; 7(1): 5293.
该研究显示,吸烟组和戒烟组均以男性患者为主,与非吸烟组和已戒烟组相比,吸烟组患者的年龄更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史比例更低。
随访2 年,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定义为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简化永久性希氏束起搏!Circulation子刊华伟团队研究
永久性希氏束起搏是最符合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由于希氏束解剖位置局限,在X线透视下无明确影像学标志,造成永久性希氏束起搏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长,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我国心衰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匮乏! 阜外医院于丽天等研究
阜外医院于丽天等发表研究发现,我国心衰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较差,主要是疾病知晓率、药物依从率低及自我保健意识匮乏。常年加班者每周每多加1小时班,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
天青水蓝,你还在加班吗?近期一项对1900余人进行的研究表明,长期常年加班工作的人有43%得了心绞痛、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梗、高血压以及卒中等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者发现,常年加班不息多达10年以上者,每周每多加1小时班就会增加1%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每周工作时间在46小时基础上再加班加点者,这种风险增加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