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哥本哈根共识,经常活动的老年人有全方位优势)
不活动的老年人易生病,如代谢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肌肉减少症,过早死亡风险也高。
与不活动老年人相比,经常活动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运动能力、肌肉骨骼健康、跌倒和骨折风险、抑郁、生活质量和残疾方面表现出优势。
对于以往活动少的老年人,有证据表明,通过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多种生理机能。此外,运动可以用来提高身体机能,还可作为治疗疾病和康复治疗的辅助手段。
创造鼓励老年人进行身体活动的外在环境促进老年人保持体力活动。
创建安全、适合步行和美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活动的场所。
对于老年人,需要制定适宜的身体活动或锻炼的策略,以使获益最大化。
没有一种行为改变理论能比其他任何理论更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的身体活动。
主题一:身体功能和健康
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即使较低的运动量和较低的强度的运动,对于老年人也有获益,并不是非要达到指南推荐的每周150分钟的运动或每周进行剧烈身体活动。然而,在运动量和强度方面存在量效反应。
对于老年人,实施结合行为和认知行为改变技术比仅使用一种方法的干预更有效。
老年人应该怎么活动,运动又能带来哪些健康获益?从《2019年哥本哈根共识:身体活动与衰老》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目前的研究中老年人通常采用有氧类活动,关于其他类型身体活动的证据,包括抗阻训练、平衡、身体控制、主动游戏以及这些活动的组合还有待研究。
随机对照基础试验研究清楚地阐明了这些获益的分子细胞机制,包括大脑功能和结构可塑性。
老年人体力活动行为改变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在实施干预的方式、环境和专业背景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主题二:大脑健康和认知功能
共识区分了身体活动和锻炼。身体活动是概括性术语,包括休闲、交通、家庭和工作相关活动。
对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行为改变干预,短期内(最多6个月)有改变,但这些体力活动变化的长期可持续性尚未确定。
终生身体活动的经历和习惯对其晚年生活有积极影响。
老年人进行短时间(例如持续1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会对他们的认知表现和大脑功能性反应产生短期益处。
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可以延缓认知衰退和神经变性。
久坐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用身体活动取代久坐行为对身心健康有益。
当身体活动对他们有意义时,老年人更有可能继续参与。
与不活动的老年人相比,终生常活动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生理功能水平,这包括代谢、骨骼、心脑血管和免疫系统。
身体活动已证明有益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脑健康。
锻炼被认为是身体活动的组成部分,用于改善心肺功能、认知功能、灵活性/平衡能力、力量和体能训练。
老年人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通常涉及每周约3小时的训练/身体活动,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老人如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有改善,包括认知、感知和运动技能。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老年人身体的各个方面都不如青壮年,除了本身的脏器功能衰弱以外,还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社会和环境会影响老年人身体活动的参与程度。
声明围绕四个主题分析了基于观察和随机对照干预研究的纵向关联性研究,以及社区居住老年人的社会性研究。
自信心、意愿、抑郁(消极)情绪、个人整体健康状况均与老年人的体力活动相关。
基于行为改变理论对老年人的干预会产生更一致的效果。
来源:Bangsbo J, et al. Copenhagen Consensus statement 2019: physical activity and ageing. Br J Sports Med, 2019;0:1–3.
主题四:社会学观点
主题三:行为改变、意愿和习惯
身体活动是维持整个生命过程中生理系统健康和正常运作的关键。
证据表明,情绪和习惯也是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相关因素。
体力活动是受人际、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的个体行为。
终生身体活动的主观体验塑造了老年人对身体活动的理解和实践。
舌尖上的研究:蘑菇、葡萄、蓝莓、香菜等防病功效盘点
近期JAMA、JAHA等多本杂志开始关注美食了。蘑菇:一周6两,可防老人变“糊涂”一项新加坡研究,对600多位60岁以上华裔老年人进行分析发现,那些每周吃两次、每次约150g蘑菇的老年人,比每周吃蘑菇少于1次的老年人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降低50%。蘑菇之所以有这种效果,研究者认为是其中含有的一种名叫“麦角硫因”的物质在起作用。郑州大学学者研究称,吃油炸食品易患食管癌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学者发现,油炸食品摄入是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且,油炸食品摄入频率越高,食管癌发病风险增加。与不食油炸食品者相比,当油炸食品摄入频率<2次/周时,食管癌风险增加60%;当油炸食品摄入频率≥2次/周时,食管癌风险增加1.6倍。另外,研究同样证实,吸烟、饮酒也是威胁食管健康的重要因素。美公布他汀一级预防共识: 建议用低中强度他汀,需符合“40~75岁≥1项危险因素10年风险≥10%”要求
新近,美国预防工作组(USPSTF)正式发表了他汀用于成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专家共识声明。该共识主要推荐建议如下:对于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符合以下3项条件者需接受低-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以预防心血管事件与死亡:(1)年龄40~75岁;(2)具有1项或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3)计算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10%。中国CDC研究称,严打这6种“过街老鼠”,可预防百万人过早死亡
没到70岁就死亡,即过早死亡,在中国人群还是个问题,而控制慢性病和其相关危险因素是关键一环。两年前,联合国发布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要求各国到2030年把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1/3。中国能否按既定目标达标?杨进刚阜外2023-08-12 12:02:08
0000心衰伴持续低钠者,预后不佳!北京水利医院研究
心衰患者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其中低钠血症是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类型之一。北京水利医院赵连山、巫雪飞等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约两成收缩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入院时有低钠血症,存活出院的患者出院前复查仍有13.6%存在低钠血症。收缩性心衰患者住院期间如果持续存在低钠血症,即入院时及出院前血钠均<135mmol/L,出院后死亡风险将增加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