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哥本哈根共识,经常活动的老年人有全方位优势)
对于老年人,实施结合行为和认知行为改变技术比仅使用一种方法的干预更有效。
终生身体活动的经历和习惯对其晚年生活有积极影响。
当身体活动对他们有意义时,老年人更有可能继续参与。
老年人身体的各个方面都不如青壮年,除了本身的脏器功能衰弱以外,还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主题二:大脑健康和认知功能
创造鼓励老年人进行身体活动的外在环境促进老年人保持体力活动。
身体活动是维持整个生命过程中生理系统健康和正常运作的关键。
目前的研究中老年人通常采用有氧类活动,关于其他类型身体活动的证据,包括抗阻训练、平衡、身体控制、主动游戏以及这些活动的组合还有待研究。
对于以往活动少的老年人,有证据表明,通过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多种生理机能。此外,运动可以用来提高身体机能,还可作为治疗疾病和康复治疗的辅助手段。
主题三:行为改变、意愿和习惯
没有一种行为改变理论能比其他任何理论更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的身体活动。
随机对照基础试验研究清楚地阐明了这些获益的分子细胞机制,包括大脑功能和结构可塑性。
老年人应该怎么活动,运动又能带来哪些健康获益?从《2019年哥本哈根共识:身体活动与衰老》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不活动的老年人易生病,如代谢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肌肉减少症,过早死亡风险也高。
锻炼被认为是身体活动的组成部分,用于改善心肺功能、认知功能、灵活性/平衡能力、力量和体能训练。
老年人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通常涉及每周约3小时的训练/身体活动,时间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老人如的大脑结构和功能有改善,包括认知、感知和运动技能。
身体活动已证明有益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脑健康。
与不活动的老年人相比,终生常活动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生理功能水平,这包括代谢、骨骼、心脑血管和免疫系统。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可以延缓认知衰退和神经变性。
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即使较低的运动量和较低的强度的运动,对于老年人也有获益,并不是非要达到指南推荐的每周150分钟的运动或每周进行剧烈身体活动。然而,在运动量和强度方面存在量效反应。
社会和环境会影响老年人身体活动的参与程度。
对于老年人,需要制定适宜的身体活动或锻炼的策略,以使获益最大化。
终生身体活动的主观体验塑造了老年人对身体活动的理解和实践。
老年人进行短时间(例如持续1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会对他们的认知表现和大脑功能性反应产生短期益处。
主题一:身体功能和健康
与不活动老年人相比,经常活动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运动能力、肌肉骨骼健康、跌倒和骨折风险、抑郁、生活质量和残疾方面表现出优势。
基于行为改变理论对老年人的干预会产生更一致的效果。
来源:Bangsbo J, et al. Copenhagen Consensus statement 2019: physical activity and ageing. Br J Sports Med, 2019;0:1–3.
共识区分了身体活动和锻炼。身体活动是概括性术语,包括休闲、交通、家庭和工作相关活动。
声明围绕四个主题分析了基于观察和随机对照干预研究的纵向关联性研究,以及社区居住老年人的社会性研究。
主题四:社会学观点
对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行为改变干预,短期内(最多6个月)有改变,但这些体力活动变化的长期可持续性尚未确定。
老年人体力活动行为改变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在实施干预的方式、环境和专业背景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体力活动是受人际、环境和政策因素影响的个体行为。
久坐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用身体活动取代久坐行为对身心健康有益。
自信心、意愿、抑郁(消极)情绪、个人整体健康状况均与老年人的体力活动相关。
证据表明,情绪和习惯也是老年人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相关因素。
创建安全、适合步行和美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活动的场所。
中国慢阻肺死亡病例占全球三分之一!CDC周脉耕等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等近期发表的数据显示,1990~2019年,我国慢阻肺死亡率显著下降,但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增加了近2/3。据估计,2019年中国新诊断慢阻肺病例占全球的24%,中国慢阻肺死亡病例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杨进刚阜外2023-09-28 09:17:01
0000山东学者研究称,通过控制体重预防高血压,20~30岁最关键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TaoZhang等开展的一项队列研究提示,20~30岁期间是通过控制体重预防高血压的关键时期。另外,年轻时体重增长越明显,未来出现高血压的风险越高。分析显示,平均随访5.5年期间,与20~40岁期间体重指数(BMI,单位近四成老年慢性冠心病患者不适当用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
由于多发病、用药量大以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化,老年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容易应用不适当药物,这类药物会导致老年患者的不良结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者研究发现,大约40%的老年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出院时服用不适当药物,几乎一半属于需要谨慎使用的药物。利尿剂和安眠药应用较常见。阜外医院乔树宾研究称,这个指标评估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心肌病效果更好
阜外医院乔树宾、刘蓉等进行的研究发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受心房大小及心室肥厚程度影响,且接受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变化有一定规律,远期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指导冠脉放支架,血管内超声优于冠脉造影!陈绍良团队JACC子刊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09-10 16:25:3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