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伴持续低钠者(预后不佳,北京水利医院研究)
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入院时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出院时收缩压水平后,持续性低钠血症是收缩性心衰患者出院后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2.359),而一过性低钠血症与全因死亡无关。
作者特别指出,住院期间新发低钠血症(入院时血钠正常、出院时低钠血症)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该研究中,出院前复查仍存在低钠血症的患者中,一半以上(53.3%)是新发低钠血症。
该研究入选 2013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期间于北京水利医院内科住院的收缩性心衰且存活出院的 332 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均检测血清钠(血钠 )浓度。
心衰患者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其中低钠血症是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类型之一。
北京水利医院赵连山、巫雪飞等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约两成收缩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入院时有低钠血症,存活出院的患者出院前复查仍有 13.6% 存在低钠血症。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进一步显示,持续性低钠血症、一过性低钠血症、正常血钠组患者出院后生存率依次降低。
作者认为,新发低钠血症的产生原因可能有多种,其中医源性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可能患者入院前电解质水平处在一个脆弱的平衡状态,入院后经过过度利尿治疗,就打破了这种平衡状态,导致低钠血症的发生。提醒临床医生在纠正心衰患者容量超负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的发生。
收缩性心衰患者住院期间如果持续存在低钠血症,即入院时及出院前血钠均 <135 mmol/L,出院后死亡风险将增加1.4倍。
来源:巫雪飞,宋静,赵亚男,等. 持续性低钠血症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52-56.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01.008【长按或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而如果住院期间仅有一过性的低钠血症,包括入院时血钠 <135 mmol/L 但出院前血钠≥135 mmol/L,以及入院时血钠≥135 mmol/L 但出院前血钠 <135 mmol/L,死亡风险并不会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低钠血症本身可能也参与心衰的进展,低钠血症可以促进血管加压素的不适当分泌,而后者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增加肾脏对自由水的重吸收、促进心室肥厚和心肌重构等,可能对心衰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该研究还发现,有些心衰患者低钠血症纠正后,出院后全因死亡率虽然仍高于血钠正常的患者,但低于持续性低钠血症患者,提示住院期间积极纠正低钠血症可以改善预后。
结果显示:有持续性低钠血症、一过性低钠血症、血钠正常的患者分别占6.3%、22.6%、71.1%。
患者出院后随访中位时间 30个月,117 例死亡,全因死亡发生率为 35.2%。持续性低钠血症、一过性低钠血症、血钠正常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 71.4%、42.7%和29.7%。
作者认为,低钠血症导致心衰患者病死率增加的原因可能为:一方面,低钠血症可能是心衰病情严重的一种反映,研究发现,低钠血症患者较非低钠血症患者,血压水平更低、NYHA 心功能分级更高、NT-proBNP水平更高,而上述指标均反映心衰严重程度。
症状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是治疗成功标准!美国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报告结局科学声明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有4530万居民患下肢动脉疾病。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通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报告健康情况改善医疗质量科学声明指出,对于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是治疗成功的标准之一。美国声明指出,虽然部分患者无间歇性跛行,但可能只是因为限制了活动而呈现无痛状态。对于严重肢体缺血者,即使休息也会感到疼痛。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1:51:06
0001炎症:癌症和心血管病的土壤!JACC子刊综述
JACC肿瘤子刊一篇文章指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联系。部分原因是由于共同的风险因素,如吸烟、肥胖和糖尿病。文章强调,癌症和心血管有病共同风险因素和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炎症、癌症相关因素和血小板功能改变。其中,炎症是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IL-1和NLRP3炎症小体具有特别的临床意义。杨进刚阜外2023-09-21 17:55:57
0000英国研究称:心衰患者第二大死因是感染
据《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脓毒症是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对在英国四家医院就诊的LVEF<45%的慢性HF患者1802例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10.3年(平均4年),其中737例死亡,其中进行性心衰占30.9%;心脏猝死占15.2%;其他心血管疾病占8%;非心血管病原因占42.6%。国人七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由基因变异所致!阜外李建军等JACC亚洲子刊研究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并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这类患者早发心血管病的风险很高,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治很关键。目前已经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B(ApoB)、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致病基因,LDL受体衔接蛋白1(LDLRAP1)、LIPA、STAP1、APOE、ABCG5、ABCG8等基因与之相关,但临床上基因检测的应用不足。杨进刚阜外2023-09-17 08:05:4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