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刊发文章为牛奶洗冤(多喝牛奶可预防心血管病,中国脑梗死亡最多,更应提倡喝奶)
研究者在讨论中说,他们未发表的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还显示,多吃乳制品还与降低血压有关系,还能降低甘油三酯,不过对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没啥影响。
牛奶、酸奶、奶酪和黄油有所不同。
近日的PURE研究通过对21个国家的居民饮食情况进行分析,则为牛奶洗了冤:多喝奶或吃奶制品可预防心血管病,尤其可预防脑卒中。
喝牛奶和酸奶有预防作用。奶酪的预防作用不明显,而黄油可增加19%心血管病风险。在考虑了饮酒、吸烟后,依旧如此。
该不该喝牛奶,一直就争议不断。
来源:Mahshid Dehghan. Association of dairy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21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September 11, 2018.
但研究发现,没有必要喝低脂奶,低脂和全脂奶制品预防心血管病的作用是一致的。
研究者强调,有必要从乳制品的整体成分去看待和进一步进行前瞻性研究,而不是紧靠支离破碎的几个成分去判断牛奶的好与坏。
全球各个国家饮食风格差异较大,研究也发现,欧洲、北美、中东乳制品消费最大,而中国和非洲牛奶和奶制品消费比较低。
而且,即使是饱和脂肪酸,它们本身也是多样的,不同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中链和支链脂肪酸,而红肉和加工肉类多为长链脂肪酸。
研究显示,与不喜欢喝奶或吃奶制品的人相比,每天喝≥2份奶或吃奶制品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23%,脑卒中风险降低了34%。
研究者特别指出,脑卒中是中国第一大死因。而喝奶少的中国人,应该提倡喝奶。
研究者强调,乳制品的营养成分是丰富的,看待它们不能以偏概全,用饱和脂肪酸“遮住”其他营养素的好处。
这或者更清晰解释了为什么降低脑卒中比较显著,而对心梗影响不大。
图1 奶制品摄入少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南亚和非洲)奶制品摄入水平与心血管病的关系(每日1-2份者降低12%,每日2份者降低20%)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乳制品会影响诸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骨钙素、以及肠道微生物等不同作用通路。而且经过发酵等加工处理,还会起到不一样的益处。
研究则发现,不论是牛奶和乳制品消费量多还是少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多吃好。
有人说,牛奶引发慢性病、肥胖、糖尿病、还有骨质疏松,甚至还有癌症。
膳食指南建议,每日要吃2~4份无脂或低脂乳制品。全脂乳制品一直被诟病于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为什么吃乳制品会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
这项研究共纳入全球21个国家136384例35~70岁无心血管病受试者,受试者的饮食问卷均记录在案。其中乳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和奶酪等。随访9.1年,4796人死于非心血管病,2000人死于心血管病,2594人发生心梗,2718人发生脑卒中,516人发生心衰。
Circulation杂志:保持强健体魄,打败心脏病坏基因不难!
近期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运动的确能显著降低心脏病风险,更重要的是,即便对于那些天生就有心脏病高遗传风险的人,加强运动、提高体适能也能打败坏基因!研究者对英国生物库50余万例成年受试者中位随访6.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握力、运动量和心肺适应能力越高,包括冠心病、房颤在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越低。血压控制不好时应想到的10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80%的高血压患者在门诊就能解决问题。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的血压不能被很好控制,对于这些患者,医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发表在英国心脏病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出,当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时,医生需考虑以下10个问题。1.血压测量是否正确?测量:测量前休息10分钟;坐位测血压,注意袖带位置;至少测2次,相隔1~2分钟。高血压伴血压晨峰者,勃起功能障碍风险增倍!天津学者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勃起功能障碍与高血压关系密切。近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有血压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较无血压晨峰的患者增加一倍。血压晨峰,是指24h动态血压监测时收缩压晨峰值≥35mmHg。该研究纳入200例40~60岁的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90例有血压晨峰(晨峰组),110例无血压晨峰(非晨峰组)。屠呦呦获2015年诺奖:其发现使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KarolinskaInstitutet)诺贝尔大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得主是爱尔兰医学研究者WilliamC.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ōmura,另一半得主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杨进刚阜外2023-07-27 13:50:46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