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胖6斤,糖尿病风险翻倍
变胖不是什么好事儿,近期一项由英国剑桥大学和瑞典于默奥大学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显示,10年内若长肉超3 kg,就会增加52%的糖尿病罹患风险。
该研究共纳入30~60岁33184位受试者,随访10年。10年间,有1087人罹患糖尿病;有17876人体重指数超过1 kg/m2,即相当于平均身高成人体重者增加超过3 kg;有12020人体重保持良好,体重指数变化小于1 kg/m2。
研究者发现,体重增加与糖尿病风险的增加呈线性关系。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能够维持体重者相比,10年来体重指数超过1 kg/m2,即体重超过3 kg者,得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52%。
研究者指出,如果那些体重增长的受试者能够维持体重,则会有20%的人可免于罹患糖尿病;如果在这一变胖人群中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中,及体重指数超过30 kg/m2者进行体重管理,则能预防1/10的2型糖尿病。
研究者认为,加强群体,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体重管理,或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流行。
来源:Feldman AL, Griffin SJ, Ahern AL, et al. Impact of weight maintenance and loss on diabetes risk and burd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33,184 participants. BMC Public Health, 2017, 17: 17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0005
相关推荐
澳烟酒政策降低5%癌症死亡
如果一个国家很好地管住吸烟、饮酒,会怎么样?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提供了部分回答说:很好,癌症死亡率明显降低。“我们的研究证实,1960~2013年澳大利亚实施的重要的烟酒公共管控政策与各种癌死亡率的降低是有关的。”研究者指出。研究者还认为,这种死亡率的变化是在过去20年中看到的,还不足以完全来评估烟酒政策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RE-LY最新分析: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时别用布洛芬等NSAID药物,大出血和卒中风险均增加
我们都知道,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物,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卒中和全身性血栓栓塞。然而,7月9日发表在JACC上的RE-LY研究最新分析结果表明,在口服抗凝药物的同时,房颤患者如果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例如布洛芬、萘普生、美洛昔康、双氯芬酸,不仅不能预防卒中,反而会导致卒中风险增加,而且大出血风险也会显著增加。因此,研究者强调,房颤患者在口服抗凝药物的同时,要避免使用NSAID。三大学会发布冠心病介入或搭桥后心脏性猝死预防共识:室速可酌情使用ICD、射频或完全血运重建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的长期管理中,心脏性猝死(SCD)仍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做好防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冠状动脉及电生理介入治疗专家工作组制定了关于《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这一文件。要点如下:1.血运重建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评估其心脏性猝死的风险,采取包括吃华法林,最好不要吃枸杞!多个病例报告警示
常说食药同源,国人也较为重视各种食补或药补,最常见进补的是滋阴补肾的枸杞。而近日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病例报告》上的一则病例警示,吃华法林的患者,最好不要吃枸杞。患者75岁女性,因晕厥急诊就诊。3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口服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5~3.5;2年前因房性早搏,服用氟卡尼(100mgbid)。两天前自觉头晕、恶心,且极度疲劳。男性用睾酮可治疗糖尿病!?澳大利亚研究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上发表的澳大利亚大规模的睾丸激素治疗研究表明,对于男性而言,除了生活方式的影响外,用睾酮治疗可以预防或逆转2型糖尿病。这项被称为T4DM(睾酮预防糖尿病)研究是一项为期两年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