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研究称,生活方式变迁将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大爆发,高血压,肥胖,超重,体力活动减少,吸烟和饮食不健康是五大元凶)
研究还发现,中国居民吃零食和“下馆子”比过去更多了,同时也对健康不利。

通讯作者Frank Hu表示,中国正面临着心血管病流行大爆发,而且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这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通过促进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应上升到国家公共政策的一项重点内容。
[2] Bloomfield GS, Leung Yinko SS. A Series of Unhealthy Developments: The Multiple Facet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hina.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8):834-5.
但与此同时,全谷类食物比例减少、红肉量增加以及含糖饮料普及,则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膳食改善的成就。
2011年,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分别与310万、140万和90万新发心脏病发作或卒中相关。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2011年17种危险因素造成的心血管病负担
JACC主编 Valentin Fuster对文章进行的评论
中国居民膳食模式有所改善,如蔬菜水果消耗量的增加、食盐摄入量的控制以及鱼虾类消费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居民心血管病的负担。
一系列不健康的发展
研究者估计,高血压导致了约40%的心脏病发作或卒中。体力活动下降与70万心血管病发病增加有关,肥胖/超重与60万发病相关。尽管吸烟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大比例人群(男性53.4%)吸烟,而2011年,吸烟与130万心血管病有关,约男性心血管病负担的1/3。
同期发表的述评名称为“一系列不健康的发展”。作者指出,根据这项研究中国心血管病应首先干预高血压、肥胖/超重、体力活动、吸烟和不健康饮食。而且应着重环境、食品、关注社会精神层面和社会经济层面的因素。
来源:
“我们的预测研究表明,如果不加以控制,居高不下的高血压、越来越久坐的生活方式、快速增长的肥胖、不健康的饮食趋势以及男性普遍吸烟的现状,将在未来20年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心血管新发病例。” 论文第一作者、哈佛大学李艳平说。
其中,高血压、肥胖/超重、体力活动下降、吸烟率居高不下和饮食不健康等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居民高胆固醇、肥胖和2型糖尿病比例也大幅升高。
全谷类食物减少、红肉和含糖饮料增加
[1] Li Y, Wang DD, Ley SH, et al. Potential Impact of Time Trend of Life-Style Fact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rden in China. J Am Coll Cardiol. 2016;68(8):818-33.
健康促进应成为国家战略
近日,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由于从传统到更“西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等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已使我国心血管病剧增。
研究者以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为基础,分析了1991-2011年间2.6万中国人的相关数据,并预测了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
AHA总结2018年十大创新性研究:支持胆固醇“低一些,好一些“试验入选
年关将至,AHA总结了过去1年中期刊发表的震撼当今心血管病领域的十大创新性研究成果,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广大的心血管病患者带来获益。1通过教堂、理发店控制高血压两项临床试验证明了社区生活方式干预在帮助降低高血压的作用。Faith试验在纽约市32个黑人教堂对373名高血压成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半数中风与心血管病有关,中风诊治需要心脏科医生!欧洲心脏杂志述评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刊登述评称,心脏科医生要更好地了解中风。中风不仅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导致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中风是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病因。述评指出,约一半的缺血性中风可能是由心血管病直接引起,大多数其他中风患者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见下图)实际上,中风通常可能是心血管病的首发事件。因此,中风患者需要心脏科医生的诊治。杨进刚阜外2023-09-07 15:31:47
0000减肥小窍门:改变吃饭时间和饭菜顺序,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胖瘦,不一样的健康。为什么?原因很多,比如近期两项研究表明,食物入腹的时间间隔,以及不同食物“进肚”的顺序都是影响胖瘦和健康的。进食要遵循人体生物钟:早晚餐时间缩短可减肥,晚餐太晚癌症风险增加很多试验表明,人体的生物钟与代谢、营养等密切相关。基于此,有学者就提出“限时饮食”和“时间营养”的概念。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5:53:01
0000老年人或应每季度筛查一次房颤!王继光等随机对照研究
房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很多人没有症状,因此经常未被诊断,但这种无症状的房颤患者中风和死亡风险也高于一般人群,因此在症状出现前筛查房颤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房颤高风险人群,目前的指南也仅建议机会性筛查,并没有建议广泛系统筛查。有研究发现,采用手持式单导联心电图仪器记录多次心电图,有助于提高房颤检出率,但最佳的监测频率尚不明确。杨进刚阜外2023-09-18 10:32:3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