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不劣于新型抗凝药!PRAGUE-17研究4年随访结果
11月5日,JACC发表的PRAGUE-17研究4年随访结果表明,在高危房颤患者中,左心耳封堵在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事件方面不劣于新型口服抗凝药,同时可显著降低非手术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这个4年随访结果与PRAGUE-17研究前期公布的20个月初步研究结果保持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左心耳封堵术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PRAGUE-17研究是全球首个对比左心耳封堵和新型口服抗凝药(95%为阿哌沙班)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非劣效性研究,从捷克10个心脏中心纳入402例高危房颤患者,即有心原性血栓栓塞病史、或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史、或CHA2DS2-VASc评分≥3分且HAS-BLED评分≥2分,随机分入左心耳封堵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3岁,65.7%为男士,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4.7分,HAS-BLED评分为3.1分。
中位随访3.5年的结果显示,左心耳封堵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心原性血栓栓塞事件(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全身栓塞)、心原性死亡、有临床意义的出血、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劣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组(HR=0.81, P=0.27,非劣效性P值=0.006),心原性死亡、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临床意义的出血、非手术相关有临床意义的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也相似。
研究者指出,长期来看,左心耳封堵术的非手术相关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提示左心耳封堵术可考虑作为高危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非药物替代策略。
述评专家指出,PRAGUE-17研究并未报告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严重程度,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左心耳封堵术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性是否真正相似。
来源:
[1]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versus Non-Warfarin Oral Anticoagula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4-Year Outcomes of PRAGUE-17. J Am Coll Cardiol. Nov 05, 2021.
[2]Does 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Stand the Test of Time?. J Am Coll Cardiol. Nov 05, 202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预测心血管病,可加用哪些指标?美国声明
近日,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发布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CVD)风险评估声明,对当前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体系做了补充。文章指出,当前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仍不够精确,用于评估人群风险尚可,但具体到个体评估方面能力有限。比如,中国急性心梗注册(CAMI)研究发现,我国超半数急性心梗患者发病时10年心血管病评分仅仅为低中危人群。徐州医学院二附院学者:冠脉慢血流机制有新解
自1972年首次提出冠状动脉慢血流(CSF)这一现象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近期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武维恒、王静等研究发现,红细胞变形或参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病理生理过程。该研究发现,慢血流组回旋支动脉远端分支数显著高于无慢血流组,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等显著低于无慢血流组。校正相关因素后,MCV与CSF独立相关,但相关性并不密切。美研究:走路变慢,是衰老信号!
近日,一项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表明,45岁时走路变慢,就提示这个人变老了。“一个人45岁时走路变慢,与身体多器官系统老化加速和脑容量变小、皮质变薄有关。”研究者介绍说。研究显示,走路慢与肺、牙齿、免疫系统变老都有关,最让人凉凉的是,走慢了,大脑和脸蛋也变老,也就是说认知变差,脸显老。生命时钟,与心律失常也有关!?朝阳医院研究
急性心梗后的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其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老龄是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端粒长度缩短是生物学衰老的重要标志。随年龄的增加,细胞衰老,端粒长度愈短;当细胞端粒的功能受损时,就出现衰老,端粒也被称为是“身体的生命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