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钟(与心律失常也有关,朝阳医院研究)
这类似于糖耐量异常的概念,提示可能存在“心房负荷耐量异常 ”,因而在急性缺血导致的左、右心功能下降所致的心房前、后负荷增加时,诱发了房性心律失常。
最终纳入 211 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 27 例(12.8%)在心梗发作后1周内新发房性心律失常。
研究者发现,与未发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无任何心律失常事件,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30 s 且自行终止,24 h 内房性及室性早搏<100 次)的患者相比,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年龄较大,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明显缩短(t/s 比值:1.32 vs. 0.75 )。
还有研究发现。端粒长度与冠心病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缩短,端粒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急性心梗后的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其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老龄是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端粒长度缩短是生物学衰老的重要标志。
作者指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发现以端粒长度为表现的生物学年龄可能是急性心梗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端粒缩短为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4,95% CI:1.149~6.842,P=0.024)。
更重要的是,由于端粒长度缩短是心房重构的重要标志物,因此,急性心梗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提示这类患者在急性心梗发作前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脏重构(而急性心梗所致的心脏重构一般出现在急性心梗发作后 6~9 个月),房性心律失常只是这一病理生理学基础的体现。
因此,研究者认为,该研究提示,应尽早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并密切关注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情况,对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更积极地采用逆转心脏重构的治疗策略。
该研究连续入选 300 例急性心梗患者,通过连续心电监测记录患者心梗发作后 1 周内新发的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包括房颤、房扑、房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24 h ≥ 100 次 )。
来源:
随年龄的增加,细胞衰老,端粒长度愈短;当细胞端粒的功能受损时,就出现衰老,端粒也被称为是“身体的生命时钟”。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研究人员发现,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缩短与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其对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有预测价值。
研究通过实时定量 PCR 测定患者的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以 t/s 比值表示),即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 DNA 的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拷贝数与血红蛋白编码基因拷贝数的比值。
体外循环搭桥,左房功能恢复更早!阜外医院研究
一位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进行搭桥,对心功能的影响有何区别?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浩、王涵等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两种搭桥患者的左心室与左心房功能在术后3个月较术后早期均有明显改善,部分恢复至术前水平。右心室功能障碍在术后早期出现,至术后1年仍然存在,且与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无关。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1:56:410000阜外医院张海涛等推出中国心脏重症镇静镇痛专家共识:所有患者应常规评估与监测疼痛、烦躁和谵妄
心脏重症与综合重症不尽相同,另有其特殊之处。为了更加规范心脏重症镇静镇痛治疗,阜外医院张海涛等组成的中国心脏重症镇静镇痛专家委员会就此制定了共识。其中要点见下:1.镇静镇痛治疗是心脏术后患者早期重要的治疗措施,可减少手术的应激以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并发症。2.女性较男性疼痛更明显,适当镇静镇痛治疗可改善预后。3.所有心脏重症患者应常规进行疼痛、烦躁、谵妄的评估与监测。西部地区人群糖尿病死亡率亮红灯,15年增加了26.97%!中国疾控中心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对2005~2020年中国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系统分析表明,2005~2020年,中国糖尿病死亡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和老年人群尤其突出。结果显示,糖尿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2005年的12.18/1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3.62/10万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型糖尿病。图12005~2020年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杨进刚阜外2023-09-26 10:51:060000FDA批准可预警ACS 的“Guardian”植入式心脏监测系统
近日,美国天使医疗系统推出的“Guardian”植入式心脏监测系统获FDA批准。Guardian”植入式心脏监测系统可用于监测心脏的电活动,预警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其外观看起来类似一个起搏器,可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中ST段的变化。当植入设备发现存在异常ST段变化时,会将信号发送到一个外部装置,告知患者应立即就医。杨进刚阜外2023-08-16 13:12: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