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82

生命时钟(与心律失常也有关,朝阳医院研究)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9-19 11:51:200

这类似于糖耐量异常的概念,提示可能存在“心房负荷耐量异常 ”,因而在急性缺血导致的左、右心功能下降所致的心房前、后负荷增加时,诱发了房性心律失常。

最终纳入 211 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 27 例(12.8%)在心梗发作后1周内新发房性心律失常。

研究者发现,与未发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无任何心律失常事件,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30 s 且自行终止,24 h 内房性及室性早搏<100 次)的患者相比,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年龄较大,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明显缩短(t/s 比值:1.32 vs. 0.75 )。

还有研究发现。端粒长度与冠心病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缩短,端粒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急性心梗后的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其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老龄是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端粒长度缩短是生物学衰老的重要标志。

作者指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发现以端粒长度为表现的生物学年龄可能是急性心梗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端粒缩短为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4,95% CI:1.149~6.842,P=0.024)。

更重要的是,由于端粒长度缩短是心房重构的重要标志物,因此,急性心梗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提示这类患者在急性心梗发作前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脏重构(而急性心梗所致的心脏重构一般出现在急性心梗发作后 6~9 个月),房性心律失常只是这一病理生理学基础的体现。

因此,研究者认为,该研究提示,应尽早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并密切关注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情况,对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更积极地采用逆转心脏重构的治疗策略。

该研究连续入选 300 例急性心梗患者,通过连续心电监测记录患者心梗发作后 1 周内新发的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包括房颤、房扑、房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24 h ≥ 100 次 )。

来源:

随年龄的增加,细胞衰老,端粒长度愈短;当细胞端粒的功能受损时,就出现衰老,端粒也被称为是“身体的生命时钟”。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研究人员发现,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缩短与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其对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有预测价值。

研究通过实时定量 PCR 测定患者的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以 t/s 比值表示),即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 DNA 的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拷贝数与血红蛋白编码基因拷贝数的比值。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