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钟(与心律失常也有关,朝阳医院研究)
该研究连续入选 300 例急性心梗患者,通过连续心电监测记录患者心梗发作后 1 周内新发的房性心律失常事件,包括房颤、房扑、房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性早搏(24 h ≥ 100 次 )。
更重要的是,由于端粒长度缩短是心房重构的重要标志物,因此,急性心梗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提示这类患者在急性心梗发作前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脏重构(而急性心梗所致的心脏重构一般出现在急性心梗发作后 6~9 个月),房性心律失常只是这一病理生理学基础的体现。
因此,研究者认为,该研究提示,应尽早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并密切关注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情况,对于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更积极地采用逆转心脏重构的治疗策略。
最终纳入 211 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 27 例(12.8%)在心梗发作后1周内新发房性心律失常。
研究通过实时定量 PCR 测定患者的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以 t/s 比值表示),即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 DNA 的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拷贝数与血红蛋白编码基因拷贝数的比值。
急性心梗后的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其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老龄是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端粒长度缩短是生物学衰老的重要标志。
来源:
作者指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发现以端粒长度为表现的生物学年龄可能是急性心梗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这类似于糖耐量异常的概念,提示可能存在“心房负荷耐量异常 ”,因而在急性缺血导致的左、右心功能下降所致的心房前、后负荷增加时,诱发了房性心律失常。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研究人员发现,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缩短与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其对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有预测价值。
研究者发现,与未发生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无任何心律失常事件,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30 s 且自行终止,24 h 内房性及室性早搏<100 次)的患者相比,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年龄较大,白细胞端粒相对长度明显缩短(t/s 比值:1.32 vs. 0.75 )。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白细胞端粒缩短为急性心梗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04,95% CI:1.149~6.842,P=0.024)。
还有研究发现。端粒长度与冠心病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缩短,端粒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随年龄的增加,细胞衰老,端粒长度愈短;当细胞端粒的功能受损时,就出现衰老,端粒也被称为是“身体的生命时钟”。
打太极拳,还能瘦肚子!医学顶刊文章
近日,一项由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将军肚”,缩减中老年人腰围。该研究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该期刊目前影响因子21.32。所谓的“将军肚”、“游泳圈”,都是中心性肥胖的体现,中心性肥胖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而这会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罹患风险。有几个“发小”还对健康有好处?
发小,北京方言,就是指从小一起伴随长大的玩伴,长大后还有机会经常在一起的朋友。近期一项发表在PsychologicalScience的研究显示,发小不仅让童年生活快乐,而且还对成年后的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研究者发现,那些儿时和发小度过很多美好时光的成年人,在其32岁时血压水平和体重指数都比较理想。而且,即使校正了其中可能的混杂因素,这种童年友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依然坚挺。美国医生呼吁:左心耳封堵术应终止,其预防卒中的作用有限
近期美国临床电生理医生JohnMandrola在Medscape撰文称,“左心耳封堵治疗以预防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中风可能是心脏病学的一个错误。”JohnMandrola认为,左心耳封堵不能预防缺血事件。因为根据常识,中风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封堵左心耳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房颤患者中,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致中风的非房颤机制和基质也会增加中风风险。肥胖是一种病:从小就胖,一生要多花19000美元医疗费!
一个人全身有超出200个基因影响体重,有研究认为胖是基因与环境、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病?如果是病,会折寿几年?一生因此花多少医疗费?肥胖是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用钙拮抗剂控制房颤室率,窦缓风险低!Heart研究
室率控制是房颤管理的主要策略,也是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能够明显改善房颤相关症状。室率控制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Heart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非永久性房颤患者,与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比,钙拮抗剂可减少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研究分析了AFFIRM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的比较研究)的4060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