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不能及时介入?应先溶栓再转院!31项试验Meta分析
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最好的治疗策略。但是,在没有办法及时行直接PCI的情况下,需要先用药物溶栓,然后转运至可施行PCI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溶栓后2小时内进行PCI,称为易化PCI;溶栓后2~24小时再行PCI,则称为药物介入策略(pharmacoinvasive approach)。 上海仁济医院何奔教授公布的EARLY-MYO-I研究发现,对于症状发作6小时内、但介入治疗相关延迟超过1小时的STEMI患者,给予药物介入策略,即先给予半量阿替普酶溶栓,溶栓成功后3-24小时行早期介入治疗,与直接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相似。 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包含31项相关随机临床试验的多变量网络Meta分析提示,在STEMI患者没有条件及时行直接PCI时,药物介入策略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它比易化PCI和单纯溶栓治疗更安全、有效。 分析显示,在STEMI的上述四种治疗策略中,直接PCI在降低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梗、中风风险方面最有效。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直接PCI组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梗、中风风险分别降低27%、62%、62%。 在剩下的三种治疗策略中,药物介入策略是更优的选择。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药物介入策略组死亡风险降低21%。 而在溶栓后的两种早期介入策略中,药物介入治疗下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低于易化PCI。 例如,基于Bayesian模型的分析显示,易化PCI组中总死亡风险估计高达24.2%,而药物介入治疗策略组中仅6%。同样,易化PCI组中中风和大出血风险分别高达16.3%和77.4%,而药物介入策略组中分别为11.1%和19.8%。 在上述四种STEMI的治疗策略中,大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易化PCI组有更高的出血趋势(OR=1.51,95% CI:0.93~2.46)。 研究者指出,对于STEMI患者,毫无疑问,及时行直接PCI是最佳的策略。但在不能及时行直接PCI的情况下,溶栓后早期进行介入治疗优于单纯溶栓,但溶栓和PCI间的时间间隔是关键。 该研究纳入的31项相关随机临床试验中,接受单纯溶栓治疗、直接PCI、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有4212例、6139例、5006例,其中接受易化PCI的患者2259例,接受药物介入策略的患者2747例。这些患者都是发病12小时内就诊。 来源:Comparison of Reperfusion Strategies fo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ultivariate Network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5 June 202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瑞典学者建立"ABC-CHD"模型:NT-proBNP和 hs-cTnT 预测冠心病预后价值最优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临床研究中心学者在JACC上发表文章称,基于常用的生物标记物和临床特征建立了一个可预测稳定型冠心病(CHD)预后的模型,即"ABC-CHD"模型,该预测模型纳入年龄(A)、生物标志物(B)包括NT-proBNP、hs-cTn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临床变量(C)包括吸烟、糖尿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杨进刚阜外2023-08-10 14:20:53
0004健康传播是重要的转化医学
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智慧时代,但在社交媒体趋之若鹜,但正确信息资源非常匮乏时,不正确的信息反而会得到猖獗转载。这样就造成了网上的流言不断,比如:心脏支架手术在国外七八十年代就淘汰了;跑步比久坐死亡率还高;蛋黄该吃就吃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留言在微信上转载量巨大,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最新研究称,任何活动都值得鼓励:勤做家务、每周散步十分钟都有益
目前的心血管病防治指南都建议,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病和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基本都推荐中等或高强度体力活动,而且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才有效果。新近公布的2018年美国运动指南则认为,轻体力活动对于预防心血管病和冠心病也有益处。近期发表的两项研究进一步印证,做家务等轻体力活动也可预防心血管病,每周散步一至两次就有生存获益。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43:05
0000冠心病出院,没必要常规带硝酸甘油!Circulation观点文章
首次报道使用硝酸甘油可治疗心绞痛是1867年。之后,虽然尽管疗法,如早期介入治疗、双重抗血小板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等药物,对预后有明显的益处,但出院后使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似乎受到历史的眷顾。尽管数据有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使用舌下硝酸甘油仍被纳入指南,仅美国和欧洲每年就有200万~300万患者在出院时,仍处方了硝酸甘油喷雾剂或含片,以备不时之需。中国疾控中心称,九成中国≥40岁居民为慢阻肺高危人群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吸病防控室方利文、包鹤龄等对7.5万人进行的研究显示,约90%的中国≥40岁居民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高危人群,六成高危人群至少暴露一种危险因素。研究者指出,应该在≥40岁人群中开展慢阻肺筛查,并采取综合防控策略来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这里符合以下四项条件之一即定义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