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测血糖波动大(心血管风险高,开滦研究新分析)
第三,有报道阐述了关于“代谢记忆”所致的持续性血管损伤,即长时间暴露于葡萄糖状态的不稳定会导致活性氧增加、氧化应激和 DNA损伤;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 6.76年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2 661 例。
排除后续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以及基线和随访期间服用调脂药、降压药的研究对象后的分析均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河北唐山开滦总医院吴寿岭、黄喆等发现,对于无糖尿病人群,长期血糖波动幅度也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长期血压波动幅度越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越高。
按照不同性别、是否患高血压、体重情况以及空腹血糖受损情况进行分层后,Cox 回归分析显示,长期血压波动幅度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不受上述因素影响。
因此,研究者认为,针对空腹血糖的日常监测,不能仅限于糖尿病人群。
第二,空腹血糖变异性升高可导致炎症细胞因子和单核 - 巨噬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空腹血糖标准差、变异系数每增加 1 个标准差,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 7%。
作者指出,目前关于空腹血糖变异性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未明确,猜测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既往研究提示,在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时,空腹血糖变异性(血糖波动幅度)比单次空腹血糖更有价值。但多数研究局限于糖尿病人群,且随访时间较短。
第四,空腹血糖变异性较高的人群同时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这些合并症的存在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与空腹血糖标准差、变异系数处于第一四分位的人群相比,处于第四四分位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 15% 和 12%。
尽管该研究在模型中校正了上述混杂因素,但实际上其生物学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消除。
研究者选取了 2006~2007 年体检后至少参加 2008~2009 年、2010~2011 年、2012~2013 年任意两次随访的62 019 人作为分析对象,计算并使用空腹血糖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定义空腹血糖变异性。
首先,体外和动物研究表明,空腹血糖变异性升高可导致过氧化物大量产生以及氧化应激,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IVUS不可少!阜外医院近4000例患者分析
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进行介入治疗,哪个远期疗效更好?阜外医院乔树宾、刘圣文等对近4000例患者的分析表明,还是IVUS指导下的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疗效更佳、更安全。研究显示,随访3年,与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的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相比,IVUS指导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确定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均更低。最新研究:想睡的好,就要吃这些东西
健康的饮食模式真是好处多多,不仅让你的心血管更健康,还会让你睡个好觉。近期有研究者发现,多吃高纤维、低饱和脂肪酸和含糖量少的食物会让你的睡的更好。睡眠是为了身体养精续锐。生理学研究提示,在深睡眠期,人的大脑皮层细胞才会处于充分休息状态,对稳定情绪、平衡心态、恢复精力极为重要。亚洲心血管病与欧美有十大不同!王继光等JACC亚洲子刊文章
近期,上海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和日本学者KazuomiKario在JACC亚洲子刊首期撰写亚洲人该如何消灭心血管病的策略(Toward“Zero”CardiovascularEventsinAsia)。作者指出,在亚洲,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总体上与其他地区相似,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杨进刚阜外2023-09-17 08:15:540000《都挺好》中苏大强的“作”是老年痴呆症;柳叶刀研究则称:控制9种因素可预防中国40%痴呆
《都挺好》电视剧中,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苏大强,忘事,认不清身边的人,忘记回家的路,日常行为都不利索……而这些症状,只是老年痴呆症患者日常的缩影。据悉,全球有近5000人罹患痴呆症;到2050年,痴呆人数估计会增加到1.32亿。痴呆症包含了多种类型,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症和帕金森性痴呆症等。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03:000000磁共振或许重新定义心衰!正常心肌<80%死亡风险高
心衰,从伴有心衰风险到发展为终末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就此将心衰分为A~D四个阶段。在美国,10年内有多达800万心衰患者,其医疗费用突出在有症状的C阶段和D阶段,但是无症状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能是有症状患者数量的两倍。对于那些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是从A阶段过渡到B阶段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