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不佳,阜外医院樊晓寒等研究)
阜外医院樊晓寒、张硕等发现,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少数为右位心,可合并多种心律失常。
来源: 张硕,李晓飞,王钊,等. 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477-481.
患者平均入院年龄30.6岁,发现房室传导阻滞时的平均年龄为26.3岁。
研究者收集2003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45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大动脉转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 。
10例未植入起搏器患者中随访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9.7年。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出院6年后猝死;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3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无变化,2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外科术前、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者分别有 24例、21例。
35例植入起搏器患者中随访30例,平均随访时间5.8年,死亡7例,其中6例(20.0%)患者因心衰加重死亡,1例患者在起搏器导线断裂后猝死。
13.3%的患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1.1%合并房速,合并房颤、房扑和非持续性室速者均占6.7%,2.2%合并持续性室速/室颤。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中,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占75.6%,24.4%为右位心;超声Van Praagh分型多为SLL型,占75.6%。
大动脉转位,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动脉干圆锥反向旋转和吸收异常,导致主动脉和肺动脉空间位置关系及心室连接关系的异常。有研究表明,房室传导阻滞是独立于大动脉转位的固有畸形和房室瓣反流,是影响大动脉转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外科术前、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大致各占一半,起搏器治疗可预防猝死,但心衰死亡率达20%。
0000
相关推荐
营养不良提示心梗患者预后差!JACC西班牙研究
杨进刚阜外2023-09-08 12:31:58
0000JACC刊登西创新!超声引导室间隔射频可治疗梗阻性肥厚心肌病
室间隔切除术和酒精消融术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手段,但这些手段或需要开胸,或会因间隔支动脉的解剖变异影响效果,出现传导束损伤或阻滞这一并发症。近日,JACC介绍了西刘丽文等原创的治疗方式: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杨进刚阜外2023-08-24 01:00:03
0000阜外研究:切割球囊巧治分叉病变
冠脉分叉病变是介入治疗中的难点,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阜外医院吴永健、赵杰等研究发现,应用切割球囊联合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研究者认为,这种策略不仅易化介入操作,减少支架置入,而且还可降低分支血管口部残余狭窄以及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是临床上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尤其是分支血管口部存在病变时的一种理想选择。安贞医院学者称:手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切除术中远期效果更胜消融术一筹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哪种治疗手段中远期效果更好?近日,北京安贞医院何怡华、阮燕萍等进行的研究带来了答案:两种治疗手段均可有效降低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情况,但室间隔切除术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更低。中位随访386天,与术前相比,室间隔切除术组术后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明显下降。血压波动大需警惕睡眠呼吸暂综合征!浙江学者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研究者发现,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夜间短时血压变异性。同时肥胖、年龄及高血压病程也是引起这类患者夜间短时血压变异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建议,对于高血压患者,若伴有睡眠打鼾、白天嗜睡、不能解释的唇齿发绀、不明原因的高血红蛋白血症或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重视排查是否合并存在睡眠呼吸暂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