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贞医院学者称(手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切除术中远期效果更胜消融术一筹)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哪种治疗手段中远期效果更好?
室间隔切除术对术者、治疗中心的经验要求较高,这对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以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起到关键的作用,且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恢复慢。
随访过程中手术组 1 例患者死亡,两组均有 1 例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无明显改善。
中位随访386天,与术前相比,室间隔切除术组术后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明显下降。
比如,一项分析全美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在手术量最少的中心接受室间隔切除治疗的患者结局更差,但接受室间隔消融治疗的患者结局并未明显变差。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研究者介绍说,两种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方法各有优劣,室间隔消融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年长者、合并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同样可以进行。
这项研究回顾性选择了16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125例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术,56%为男性,年龄中位数48岁;41例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68.3%为男性,年龄中位数50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86 天(136~1 617 天),以上两组分别失访 18 例和 8 例。
然而因消融术所致的心肌瘢痕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传导阻滞和猝死,需要进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
但残余压,室间隔切除术组更低(P<0.05)。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何怡华、阮燕萍等进行的研究带来了答案:两种治疗手段均可有效降低远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情况,但室间隔切除术术后残余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更低。
来源:阮燕萍,刘晓伟,来永强,等. 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比较.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246-251.
0000
相关推荐
JAMA:乔治研究所研发“三合一”降压药,半年后七成轻中度高血压可达标
近日,由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一种新型“三合一”降压药表现不俗,服药半年后七成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而常规治疗组仅55%达标。这种“三合一”降压药由20mg替米沙坦,2.5mg氨氯地平,12.5mg氯噻酮组成。研究显示,治疗半年时,“三合一”降压药组平均血压为125/76mmHg,而常规治疗组为134/81mmHg。JAMA:有些人的血不能用,男士输了会有大问题!
献血输血,在临床是很常见的事,但事情好像并非很简单。近期一项发表于JAMA的荷兰研究显示,对于男性,如果输的血是怀过孕的女士所献之血,死亡风险会升高。研究显示,输入有孕史女性血液的男性全因死亡率为101/1000人年;而若献血者是男性则对应的全因死亡率为80/1000人年,献血者是未孕女性则为78/1000人年。中国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有35%的人不能天天吃早餐,而研究称早餐吃什么、何时吃有讲究
有人说“早餐是一个危险的餐”,其实大量研究显示,不吃,吃的时间不对,吃得不好才危险。近期,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的被调查者不能天天吃早餐,55%的人早餐摄入食物种类不足三种,42%的人在10分钟以内用完早餐,无法满足食物多样的平衡膳食原则。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杜松明强调,“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的营养决定了一整天的膳食质量。”重视晚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脏病学新观点
近期,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尽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现代医疗手段已明显改善,心血管病仍是全球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主要问题是我们能力有限,尤其是对高风险患者的识别和预防。作者尤其指出,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有缺陷,这种评分难以理解,还有可能高估或低估某些群体的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10-02 09:12:35
0000心衰用EF分类,有争议!北杨杰孚等文章
北杨杰孚等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目前根据射血分数(EF)对心衰分类的争议。文章指出,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进展的、异质性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研究的深入,仅仅依据EF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存在不足,导致分类不准确。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EF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测量EF更有意义。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4:32:1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