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14

心衰用EF分类(有争议,北杨杰孚等文章)

杨进刚阜外杨进刚阜外2023-09-29 14:32:130

有研究发现,HFmrEF 随时间发生转变的可能性较高,在随访患者 1 年时分别有为44%和16% 转变为 HFpEF 和 HFrEF,在随访3年时为45%和21%。

文章指出,针对心力衰竭的异质性,建立合适的分类是未来探索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假设驱动的,如基于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分类,基于药物作用途径的分类。

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此类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但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似乎与 HFrEF 患者相似。因此,用“新四联”药物来治疗这些患者可能是合理的。

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EF 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测量EF 更有意义。

另外,动态监测 HFmrEF 患者的EF变化,部分患者随访中EF 升高至≥ 50%,这部分患者如何定义,新指南尚无建议。目前尚不清楚HFimpEF 的生物学基础和自然病程。

HFimpEF 是HFrEF 患者随访过程中的诊断,而不适用于新发心力衰竭的诊断。

文章指出,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进展的、异质性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研究的深入,仅仅依据 EF 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存在不足,导致分类不准确。

2016 年欧洲心衰指南将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单独列出,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 10%~24%。最近欧美指南将其更名为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心衰,英文缩写都是HFmrEF。

尽管这部分患者 EF 改善,但并不意味着心肌完全恢复或功能正常,而且 EF 改善后也可以再次出现降低,这部分患者应继续使用 HFrEF 的药物治疗。

新近发表的研究显示,HFmrHF 患者随访过程中有 52% 的患者EF 升高至>50%,临床结局更好,该群体应归为何种类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北杨杰孚等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目前根据射血分数(EF)对心衰分类的争议。

来源:

2022 美国心衰指南提出多次监测 EF 后再分类,增加了“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impEF)”这一概念,作为 HFrEF 的一个亚组。

另一个方向是数据驱动的,患者根据临床的结局分群,应用大数据和生物分析技术,分析表观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糖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建立心力衰竭表型谱,从而可能会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