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用EF分类(有争议,北杨杰孚等文章)
北杨杰孚等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目前根据射血分数(EF)对心衰分类的争议。
新近发表的研究显示,HFmrHF 患者随访过程中有 52% 的患者EF 升高至>50%,临床结局更好,该群体应归为何种类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而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EF 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测量EF 更有意义。
来源:
另外,动态监测 HFmrEF 患者的EF变化,部分患者随访中EF 升高至≥ 50%,这部分患者如何定义,新指南尚无建议。目前尚不清楚HFimpEF 的生物学基础和自然病程。
HFimpEF 是HFrEF 患者随访过程中的诊断,而不适用于新发心力衰竭的诊断。

2016 年欧洲心衰指南将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单独列出,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 10%~24%。最近欧美指南将其更名为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心衰,英文缩写都是HFmrEF。
另一个方向是数据驱动的,患者根据临床的结局分群,应用大数据和生物分析技术,分析表观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糖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建立心力衰竭表型谱,从而可能会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文章指出,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进展的、异质性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研究的深入,仅仅依据 EF 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存在不足,导致分类不准确。
2022 美国心衰指南提出多次监测 EF 后再分类,增加了“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impEF)”这一概念,作为 HFrEF 的一个亚组。
有研究发现,HFmrEF 随时间发生转变的可能性较高,在随访患者 1 年时分别有为44%和16% 转变为 HFpEF 和 HFrEF,在随访3年时为45%和21%。
文章指出,针对心力衰竭的异质性,建立合适的分类是未来探索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假设驱动的,如基于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分类,基于药物作用途径的分类。
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此类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但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似乎与 HFrEF 患者相似。因此,用“新四联”药物来治疗这些患者可能是合理的。
尽管这部分患者 EF 改善,但并不意味着心肌完全恢复或功能正常,而且 EF 改善后也可以再次出现降低,这部分患者应继续使用 HFrEF 的药物治疗。
澳研究称,仅需一个小窍门,节食减肥就能大获成功
可能很多人会发现,长期持续节食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减肥效果,而且越往后减肥效果越差。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如果将“持续节食法”换成“间歇节食法”,即先节食一段时间,再恢复正常饮食一段时间,如此循环下去,就能获得更满意的减肥效果。这项由澳大利亚学者开展的研究提示,避免持续节食可能是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关键。呼吁建设肺动脉高压中心!中国肺动脉高压指南发布
近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制订的《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正式发布。肺动脉高压是指海平面、静息状态下,经右心导管检查测定的肺动脉平均压≥25mmHg。中国饮食质量改善幅度全球第四!Nature子刊研究
病从口入,不健康饮食导致了全球26%的“可预防死亡”。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指出,2017年,我国约263万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膳食因素,较2007年增长了38%。保持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方法。JACC 副主编Chandrashekhar:中国仍然十分稀缺高质量心血管影像学文章
昨日,JACC副主编、JACC心血管影像学子刊执行编辑、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Y.Chandrashekhar教授指出,不同国家擅长的研究领域不同,科学正变得越来越合作化及多中心化。编辑以国际视角看待科学健康问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有吸引力的文章。当今社会正在向非传染性疾病及慢性疾病社会转变,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阜外医院已经完成大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推动科学研究转化与应用。杨进刚阜外2023-08-02 15:20:43
0000阜外医院170万国人数据分析:约10%为心血管病高危,但仅0.6%和2.4%在使用他汀和阿司匹林
据《内科学年鉴》上发表阜外医院牵头的China-PEACE研究170万人的数据显示,中国大约十分之一的35~75岁居民属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但不足3%的人在应用他汀和阿司匹林。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研究将心血管病高危定义为10年心血管病风险超过10%。研究中,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最常见(96.2%),其次是血脂异常(54.9%)、糖尿病(51.6%)和吸烟(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