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九大要点(欧洲心脏杂志文章)
5. 在急性心梗和休克的老年患者中,应仅考虑罪犯病变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而非多支血管均行介入治疗。
[2]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高龄老年(≥75 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732-75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8.08.002.
7.若给予较强的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且不会降低死亡率。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3. 就男女而言,即使在调整了合并症差异后,与男性相比,老年女性死亡风险较高。
高龄老年(≥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也指出,主要目的是要保证疗效、安全、规范和可行,应做到个体化、精细化和最优化。
来源:
其中要点如下:
1. 衰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炎症水平增加(一氧化氮减少)、血压升高(动脉僵硬度增加)、血管功能障碍和心功能异常(心脏重塑、舒张功能障碍)。
6. 高龄多提示患者出血风险较高,应最大限度降低出血风险,比如考虑入路选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评估出血风险。
[1]Morici N, De Servi S, De Luca L, et al.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older adults. Eur Heart J, 2022, 43(16): 1542-1553.
4. 无论年龄、性别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如何,首选有创手段。
8. 出院是筛查高危老年患者瓣膜病、确保药物相互作用最小化和适当转诊门诊康复的时机。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这类患者多差异大、病情复杂、风险较高。
对于老年NSTE-ACS,共识认为同样可以从常规急诊PCI治疗中获益,但应用率太低!
共识指出,对于STEMI患者,急诊PCI可显著降低病死率,为救治之首选策略,但目前实施比率低。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通过梳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阐述了老年急性冠心病患者的管理。
9. 体弱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存在认知障碍者,临床管理颇具挑战,需要个体化联合全方位结合的管理手段。
2. 对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疗,需要考虑临床症状、并发症、虚弱状态、认知等临床表现,出血风险和肾功能等风险分层和侵入性治疗手段的风险与获益等治疗选择。
《中国循环杂志》举办年终总结会:影响因子创新高,微信文章超1500篇,80%原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挥别不寻常的2019年,我们步入了崭新的2020年。1月14日,《中国循环杂志》社在国宾酒店成功举办了2019年年终总结会。《中国循环杂志》主编高润霖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郑哲教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樊静,以及陈纪林、柯元南、朱文玲、陈兰英、郭静萱教授等编委,共50余位嘉宾出席此次会议。杨进刚阜外2023-09-01 10:26:11
0001阜外经验:预防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猝死,这种方法最靠谱!
近期,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团队发文报告了该院39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随访结果表明,高危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实行心动过速或室颤,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可靠的方法。阜外研究称,≥60岁稳定冠心病完全血运重建无获益
阜外医院郝一莼等发表研究称,60岁以上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预后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但仅见于ACS患者,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完全血运重建中并无明显获益。本组1152例≥60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535例(46.4%)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放支架多,会影响左室舒张功能?沪皖学者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马江伟、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徐燕南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放了支架后,左心室舒张功能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多支架置入,可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独立相关。心率快,易发生肺心病!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新分析
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新分析提示,静息心率越快,肺心病发生风险越高,当静息心率>75次/分时,心衰风险也显著增加。该研究于2004~2008年从中国10个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区纳入近50万名成年人,其平均年龄为51.7岁,60%为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