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经验(预防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猝死,这种方法最靠谱)
近期,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团队发文报告了该院39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
共有6 例(15.4%)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过ICD不恰当治疗,但这些患者均经历过ICD 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的原因包括:窦性心动过速5 例(12.8%)、房颤1 例(2.6%)、电磁干扰1 例(2.6%)。
研究人员回顾收集了1996-12 至2015-09 期间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 的ARVC 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9例ARVC 患者,确诊时平均42 岁,其中33 例(84.6%)在ICD 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中位随访4年期间,3 例(7.7%)死亡,其中1 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 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
随访期间,共有28 例(71.8%)患者分别经历过的ICD恰当治疗事件,ICD 恰当治疗事件的中位数为7 次。15 例(38.5%)患者ICD 植入2年后仍旧出现室性心律失常,ICD 共记录到10 例(25.6%)患者共出现36 次室颤,12 例(30.8%)患者共出现208 次室性心动过速。5 例(12.8%)患者首次ICD 恰当治疗出现在ICD 植入后2 年以上。ICD 植入到首次ICD 恰当治疗事件的中位随访期为13.9 个月。12 例(30.8%)患者ICD 植入后共出现过30 次电风暴,其中7 例(17.9%)患者在ICD 植入超过2 年后经历过电风暴。
来源:殷康,华伟,丁立刚,等.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889.
作者强调,“ARVC 患者病程差异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复发贯穿于疾病的各个阶段。对于既往有过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作的患者,目前的治疗措施中,植入ICD 是最为可靠的心脏性猝死预防措施。”
随访结果表明,高危ARVC 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实行心动过速或室颤,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可靠的方法。
研究人员还发现,无广泛胸前导联T 波倒置(TWI ≥V1~3)的患者更容易在植入早期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随访期间,没有患者出现心室穿孔、囊袋感染、电极导线故障等并发症,6 例(15.4%)患者因电池耗竭进行ICD更换。
重症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好消息!阜外医院柳志红等研究
曲前列尼尔是一种前列环素,其半衰期较长,为4.5h,室温状态下能保持稳定,可通过静脉或皮下给药,但目前说明书中的常规给药方法不适用于重症肺动脉高压患者。心电图,也可“判断”年龄!佛明翰研究
深度神经网络(DNN)年龄预测模型可根据心电图波形预测心电图年龄。佛明翰心脏研究发现,在社区居民中,若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越大,死亡、心梗、房颤和心衰风险越高。研究纳入9877名社区居民,平均年龄55岁,共有34948个心电图。根据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的差值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加速衰老或减速衰老。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大≥9岁为加速衰老,心电图年龄比实际年龄小≥9岁为减速衰老。颈动脉有易损斑块,冠脉事件风险高!哈医大二院于波等发文
动脉粥样硬化常不会“厚此薄彼”,在多血管床都可发生。冠状动脉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风险相似、易损性相似,颈动脉斑块能否同步评价冠状动脉斑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等指出,通过颈动脉壁厚度、斑块负荷及组成允许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脉事件发生,但尚有争议。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相比,斑块负荷在预测首次冠脉疾病事件中更有优势。首先,斑块的发生与进展及cIMT的增加有很多相同的风险因素。遭遇沙尘暴,要警惕冠心病发作!甘肃学者研究
早有诸多研究证实,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有关。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地区,沙尘暴天气常见。近期,甘肃省医院学者研究发现,这种沙尘暴与当地缺血性心脏病相关死亡率增加相关。研究者从甘肃省气象局获得了2006-2015年沙尘暴天气的气象资料,同期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登记系统收集了河西走廊5个城市因冠心病死亡的资料。选取其他两个沙尘暴事件较少的城市作为对照。杨进刚阜外2023-09-06 17:54:58
0000阜外医院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诊治经验:用单指引导管治疗有同侧侧支的CTO病变
阜外医院杨跃进等发表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同侧侧支的左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桡动脉6Fr单指引导管逆向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操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动脉穿刺置管,简化手术操作过程,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杨进刚阜外2023-08-28 13:42:4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