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经验(预防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猝死,这种方法最靠谱)
近期,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团队发文报告了该院39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
中位随访4年期间,3 例(7.7%)死亡,其中1 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 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
作者强调,“ARVC 患者病程差异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复发贯穿于疾病的各个阶段。对于既往有过持续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作的患者,目前的治疗措施中,植入ICD 是最为可靠的心脏性猝死预防措施。”
共有6 例(15.4%)患者随访期间出现过ICD不恰当治疗,但这些患者均经历过ICD 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的原因包括:窦性心动过速5 例(12.8%)、房颤1 例(2.6%)、电磁干扰1 例(2.6%)。
来源:殷康,华伟,丁立刚,等.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 889.
随访期间,共有28 例(71.8%)患者分别经历过的ICD恰当治疗事件,ICD 恰当治疗事件的中位数为7 次。15 例(38.5%)患者ICD 植入2年后仍旧出现室性心律失常,ICD 共记录到10 例(25.6%)患者共出现36 次室颤,12 例(30.8%)患者共出现208 次室性心动过速。5 例(12.8%)患者首次ICD 恰当治疗出现在ICD 植入后2 年以上。ICD 植入到首次ICD 恰当治疗事件的中位随访期为13.9 个月。12 例(30.8%)患者ICD 植入后共出现过30 次电风暴,其中7 例(17.9%)患者在ICD 植入超过2 年后经历过电风暴。
随访结果表明,高危ARVC 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实行心动过速或室颤,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可靠的方法。
研究人员还发现,无广泛胸前导联T 波倒置(TWI ≥V1~3)的患者更容易在植入早期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随访期间,没有患者出现心室穿孔、囊袋感染、电极导线故障等并发症,6 例(15.4%)患者因电池耗竭进行ICD更换。
研究人员回顾收集了1996-12 至2015-09 期间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 的ARVC 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9例ARVC 患者,确诊时平均42 岁,其中33 例(84.6%)在ICD 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CARE‐II研究:我国近3成脑血管病患者劲动脉存在高危斑块,50%以上管腔狭窄仅占2成
据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赵锡海教授等发表的CARE‐II研究数据,通过应用颈动脉MRI,发现我国有脑血管症状的患者多存高危斑块(内出血出血、表面破坏或富含脂质坏死核>40%),占28%,而50%以上的严重的狭窄仅占19%。另外,2/3高危斑块存在于<50%的狭窄的颈动脉。杨进刚阜外2023-08-11 12:36:40
0000年轻人心梗但冠脉狭窄不严重,有何特点?阜外医院俞梦越等研究
阜外医院俞梦越等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40岁的急性心梗年轻患者中,冠脉非阻塞性心梗占5.4%。非阻塞性心梗是指发生了心梗,但冠脉正常(无>30%的狭窄)和轻度冠脉粥样硬化(狭窄30%~50%)。研究发现,这些年轻冠脉非阻塞性心梗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4岁,较阻塞塞性心梗患者年龄(中位37岁)更小。戒烟后体重增加,不增加风险!武阳丰等研究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等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戒烟时间越长对健康越有益,戒烟超过5年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接近于从不吸烟者;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则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数据显示,从不吸烟者到长期(超过5年)戒烟者,再到短期(不足5年)戒烟者,再到持续吸烟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逐次增加。婚姻堪比“猪饲料”,夫妇二人常同发胖
都说岁月是把猪饲料,研究表明,婚姻也如此。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auraCobb等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如果你的配偶从体重正常开始变胖,那么你本人变胖的风险几乎增倍。研究者指出,这很有可能与夫妻二人婚后在饮食、体力活动以及其他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逐渐趋于相似有关。此外,有学者认为,夫妻一起变胖,还可能与他们共同承担生活压力有关,包括生子、工作、共享健康信息和财富、相互陪伴等。南京学者:变老、肥胖会让心脏周围“油大”
当心脏被心周脂肪这层“油”厚厚地裹上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心周脂肪会产生大量促炎症细胞因子,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这层“油”和什么有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楼青青、李佳凝等研究显示,一个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血压高低、胖还是瘦、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够不够,都与心周脂肪体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