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但冠脉低开口(也可不开胸换瓣,阜外吴永健团队经验)
与术前比较,两类患者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均明显降低,主动脉瓣瓣口面积均明显扩大),但两类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阜外医院吴永健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经术前细致影像学筛选的冠脉低开口(≤ 10 mm)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也能安全接受不开胸换瓣手术(TAVR )治疗。
该研究团队在开展 TAVR 早期,对冠脉开口高度≤ 10 mm 患者的主动脉瓣瓣叶长度、瓣叶形态学特征、冠脉开口水平瓣叶形态、窦部宽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后,排除了5 例冠脉阻塞高危患者 ,从而降低了冠脉开口高度≤ 10 mm 患者的冠脉阻塞发生率,这也是导致冠脉开口高度≤ 10 mm和>10 mm 的患者术后早期临床结局相似的重要原因。
全部患者早期手术成功率较高,为83.28%。
两类患者中的冠脉阻塞发生率也相似(0.72% vs. 0%,P=0.49),但冠脉开口高度≤ 10 mm的患者中需要进行冠脉保护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6.06% vs. 1.44%,P<0.01),经冠脉保护后无患者出现冠脉阻塞或围术期死亡、脑卒中等并发症。
作者还指出,冠脉阻塞风险评估有5个注意事项:
(1)测量冠脉开口距离瓣环平面的垂直距离,若≤ 10 mm 应高度警惕;
(5)球囊预扩张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时,注意冠脉血流非选择性造影结果,如冠脉非选择性造影血流消失,建议实施冠脉保护或终止手术,评估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如冠脉非选择性造影见左主干部分受阻,建议实施冠脉保护;如冠脉非选择性造影仍可见冠脉血流通畅,但瓣叶结构贴近冠脉开口,建议实施冠脉保护。
该研究纳入2012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阜外医院行 TAVR 治疗的患者 622 例,其中66例(10.6%)冠脉开口高度≤ 10 mm(平均冠脉开口高度为8.63 mm),这些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筛选,排除冠脉阻塞高风险后接受TAVR 治疗。
(3)观察冠脉低开口瓣叶是否与毗邻瓣叶间存在融合,如融合长度较长,则降低冠脉阻塞风险;此外,如患者为 0 型二叶瓣,冠脉阻塞风险降低;
(4)如主动脉瓣瓣叶高于冠脉开口,计算剩余窦部宽度,与拟置入瓣膜型号进行对比,如剩余窦部宽度 < 瓣膜直径,建议关注术中球囊扩张时冠脉血流非选择性造影结果;
冠脉开口高度≤ 10 mm和>10 mm的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相似。
来源:牛冠男,王墨扬,赵庆豪,等. 冠状动脉低开口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结果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356-361.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2.04.007
(2)测量主动脉瓣瓣叶长度,并与相应冠脉开口高度对比,如瓣叶长度明显大于冠脉开口高度,应警惕冠脉阻塞风险;
冠脉开口高度≤ 10 mm和10 mm的患者术中使用第二枚瓣膜、术后早期植入起搏器、早期全因死亡、脑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强调,对于冠脉低开口的症状性重度患者,结合形态学特征、冠脉开口水平瓣叶结构及窦部宽度评估冠脉阻塞风险,并进行适当冠脉保护,是TAVR术中避免冠脉阻塞的可行方法。
小爬楼,大获益:每天三次,每次三层楼就能改善体能
很多人不活动,借口是没时间。但一项新研究称,即使每天爬几次楼梯,也足以改善心血管和整体健康状况。研究中,一组12名经常久坐不动的年轻参与者每天爬三次楼梯,共三层楼梯,间隔1-4小时。爬楼组每周三次爬楼,持续6周。组由12名年龄匹配的久坐不动者,与往常一样不锻炼。结果表明,爬楼组最大摄氧量明显改观。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2:03:18
0000四成国人,属于衰弱前期!中国慢病前瞻研究新分析
衰弱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存在这个问题,预防衰弱还需早日开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显示,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失眠、打鼾均与衰弱前期或衰弱相关,而且睡眠问题对衰弱具有累加效应,此外体重问题在其中还起到效应修饰作用。研究提示,体重正常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干预失眠障碍有助于预防衰弱,比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更加有效,而在超重肥胖者中,干预打鼾问题来预防衰弱的效果,或比体重正常者更有效。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1:16:11
000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文章称,心脏骤停院前使用肾上腺素,严重脑损伤风险翻倍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快速除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也应用了50多年了。然而,近年来,肾上腺素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获益不断受到质疑。2011年发表在《复苏》杂志上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提示,与安慰剂相比,肾上腺素尽管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院前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性,但未改善院内生存率。国产铁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行、安全、有效!高润霖院士等公布3年结果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是继裸金属支架后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第4次技术革命。但第一代聚合物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器械相关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目前,全球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低谷期,但在我国仍比较活跃。近期,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等发表了新型超薄药物涂层铁支架首次人体试验(IBS-FIM研究)的3年结果,初步证实了该类支架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