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或肥胖(应积极降压,降糖,降脂或抗栓,PURE研究新分析)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10.2年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4%,死亡率为6.8%。
来源:Medications for blood pressure, blood glucose, lipids, and anti-thrombotic medication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in adults from 21 high-, middle-, and low-income countries with an elevated body mass index.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04 May 2022
作者指出,超重和肥胖者的心血管风险与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形成高风险密切相关,从药理学角度阻断这些途径,可能是降低超重或肥胖相关心血管风险的重要补充手段。
5月4日,《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基于PURE研究的新分析提示,没有心血管病的超重或肥胖人群,通过降压、降糖、降胆固醇、抗栓等治疗,心血管风险会显著降低。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在服用一种心血管药物的人群中,与体重正常者相比,体重指数为25~<30、 30~<35 kg/m2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降低了21%和10%,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23%和12%;体重指数≥35 kg/m2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幅也分别降至14%和12%。
PURE研究覆盖全球21个高、中、低收入国家,这项新分析从中纳入近14.6万名基线无癌症、缺血性心脏病、心衰、中风的成年人,其平均年龄为50岁,58%为女士,20%服用一种心血管药物,包括降压药、降糖药、降胆固醇药物、抗栓药物。
在未服用任何心血管药物的人群中,与体重指数20~<25 kg/m2(体重正常)的人相比,体重指数为25~<30、 30~<35、≥35 kg/m2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4%、45%、53%,体重指数≥35 kg/m2的人死亡风险增加44%。
如何防范运动相关猝死或心血管意外?中国专家共识
运动是良药,但不适当的运动也有危险。网上时不时可见长跑或球类比赛中猝死的事件。有回顾性研究提示,国人发生的运动相关猝死大多为心原性,男性风险显著高于女性(7.0~9.3:1.0),猝死者主要集中在15~20岁青少年和退休人群,相关的运动项目包括长跑、田径、篮球和足球等。近期,北汪芳教授牵头发布了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从专业角度提出防控运动相关心血管意外的建议。杨进刚阜外2023-09-28 17:01:500000有房颤,要戒酒!美国研究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早有大量研究提示饮酒与心房重构和房颤的发生有关。近日,《内科学年鉴》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者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房颤患者饮酒,在几小时内会诱发房颤发作。饮酒越多,房颤发作风险就越高。陈韵岱团队公布BRIC-ACS研究:BARC≥2的PCI出院后出血预后差,BRIC-ACS评分有助评估出血风险
冠心病患者置入支架后给予至少1年的双抗治疗,如何更好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院后出血风险?近日,在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年度科学会议(SCAI2019)上,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等进行的BRIC-ACS研究显示,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BARC≥2的PCI出院后出血与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较高相关,BRIC-ACS评分可助一臂之力。北医三院学者称,分站式小切口双侧乳内动脉搭桥安全性和可行性满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吴松、凌云鹏等研究提示,应用双侧乳内动脉(BITA)用于经左前外侧小切口实施“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不但可对左冠状动脉系统再血管化中实现全动脉化,也相应减少支架的应用,避免了大隐静脉桥的使用,其早期的临床结果显示安全性和可行性满意。管控含糖饮料,每日屏幕时间≤2小时!澳洲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指南
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悄然增多,怎么更好管理?近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相关专家就此发布了新指南。撰写专家指出,肥胖的流行推动了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尤其是10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此外,最让人忧心的是,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要比成年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展,在确诊后的几年最可能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因此,早期识别和管理,对于预防并发症及维持远期健康至关重要。指南建议: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