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点吃饭(心理更健康)
[1] Hayhoe R, Rechel B, Clark AB, et al.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school children’s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meal choices, with their mental well-being: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doi 10.1136/bmjnph-2020-000205
有研究显示,限时饮食有助于优化大脑功能、改善代谢。
此外,消化激素对多巴胺的分泌也有影响,而多巴胺是一种在情绪、能量和快乐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
而一个人饮食不规律,就会扰乱人体及各系统的生物钟。
如何优化饮食节奏?
尽管如此,饮食节律目前并不是精神科标准临床护理的一部分。
来源:
同样,作为一个潜在的可改善的因素,在个人与社会层面,营养可能是促进人群心理健康战略的重要公共卫生目标。
限时饮食将进食时间窗口限制在特定时间,如选择在上午 9:00 到晚上 7:00 的 10 小时内吃完所有正餐和零食。
经常值夜班的人,往往也存在饮食不规律,而这类人群抑郁、焦虑的发病风险也增加。
此外,在一些模拟值夜班的动物实验中,限时饮食被证实可以预防抑郁和焦虑。
要知道,随着太阳的每日升起落下,人体的生物钟也在昼夜中循环,比如小肠、肝脏在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力等均会昼夜规律变化。
值得一提是,现代生活中,24小时“光”的自由,全天候的食物供应,都会影响个体的生物钟。
而控制饮食和情绪的神经回路存在一定重叠。
近期,发表在BMJ子刊的一项研究表明:多吃蔬菜或水果有助于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营养丰富的早餐与各年龄段学生情绪健康有关。
大脑特别容易受到热量摄入的影响,如果饮食节奏与大脑生物钟不同步,就会影响大脑充分运转。
这项研究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吃什么与心理健康有关,二是饮食时间很重要。
[2] Elena Koning, Elisa Brietzke. When you eat matters: How your eating rhythms impact your mental health. Medicalxpress. MARCH 14, 2022
而之前,心理专家Elisa Brietzke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饮食也要考虑生物钟,如果饮食不规律,影响心理健康。
比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呈异常多巴胺水平,而这类患者多存在不规律进餐,情绪恶化。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饮食不规律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或许今后会将饮食节律纳入临床护理中。
而且限时饮食的抗抑郁效应在人体中也得到证实。
四连冠!《中国循环杂志》最新核心影响因子6.064,并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12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2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报告显示,《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再次刷新,由2020年的4.556提升到6.064(图1)。图12012~2021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的变化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14:03
0000规范抗凝不足六成,栓塞风险风险评估不足50%!中国房颤质控报告发布
我国35岁以上房颤患者超出487万例,但我国房颤医疗质量如何?近日发布在我刊的《2019年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房颤诊疗质量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份报告主要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开展及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的把握等方面进行了评估。房颤非介入治疗质量: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足50%,抗凝药处方不到60%,出血风险评估不到40%杨进刚阜外2023-09-05 12:21:29
0000关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争议 | 阜外医院郑哲等文章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A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40%~50%的患者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称为二瓣化主动脉病变,容易出现主动脉夹层或者动脉瘤破裂。阜外医院郑哲等发表文章分析,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病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对于它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目前无论在发病机制、病理分型及干预时机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争议。何时该用PCSK9抑制剂和依折麦布?BMJ华西医院牵头发布国际指南
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郝秋奎等联合多国专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非他汀类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及依折麦布的国际临床应用指南。该指南主要针对已接受了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仍>1.8mmol/L(70mg/dl)的成人。基于5年心血管病风险提出非他汀类降脂药物的应用建议。指南将人群划分为两类,已应用最大可耐受剂量的他汀的患者和他汀不耐受的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09-25 17:51:52
000040%~92%失眠由精神疾病引发!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失眠和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约70%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