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争议(阜外医院郑哲等文章)
文章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进行不同亚型之间的分组研究,这样可能会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另外一个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是如何对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这可能需要从细化的临床分型、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大约一半外科手术切除的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主动脉壁表现为中层的过早退化,类似于马凡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壁病理改变,过去称为中层囊性坏死。
阜外医院郑哲等发表文章分析,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病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对于它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充满了困难与挑战,目前无论在发病机制、病理分型及干预时机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争议。
文章指出,临床上很难判断出这么一个最佳的干预时机,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积极外科干预与密切随访观察。
文章指出,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动脉病变表现出这样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目前争议很大,主要的理论集中在基因学说、表观遗传学说及血流动力学说,或许几种机制都或多或少发挥作用。
金属基质蛋白酶与组织因子抑制物之间比例失衡导致主动脉壁弹性纤维降解,平滑肌细胞丢失,并最终导致动脉瘤的形成,这一理论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可。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何时是最佳的外科干预时机?
来源:孙境,郑哲.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20.35:615-619.
而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表现为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平滑肌细胞的丢失。在这个病理过程中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组织因子抑制物的平衡失调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指出,虽然过去20 年间针对BAV 主动脉病变的分类及病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型,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种确定统一的分类方案覆盖所有患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临床表现异质性。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A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40%~50% 的患者合并升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称为二瓣化主动脉病变,容易出现主动脉夹层或者动脉瘤破裂。
近20年来两种观点的力量此消彼长,争论不断,这在指南上的反映尤为明显。目前这些干预指征的制定依据均为回顾性研究,证据级别较低,未来需要更高级别的证据为指南的制定提供支持。
傅向华:STEMI患者早期处理牢记“三步走、三不等和三环节”
在“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宣贯项目暨北京培训会”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结合当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的进行了详尽报告。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1:47:04
0000阜外医院30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治经验:仅半数血培养阳性,心脏超声检查功不可没
阜外医院学者分析了2013-2016年期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有76.0%有基础心脏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最高(35.3%),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仅13例(4.3%)。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作为独立基础病因占比达10.3%,提示对于这类高危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孤独的人是危险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研究:感到孤独者小心得心血管病
在中老年人群中,抑郁症状很常见。之前发表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结果显示,我国≥45岁居民中,约30%的男士和45%的女士有抑郁症状。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是一项项纳入1.2万余名中国中老年人的全国性、前瞻性队列研究。杨进刚阜外2023-08-31 08:25:36
0000得心血管病,老大的风险最低!瑞典研究
一项来自瑞典的全国性队列研究发现,在一个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家庭中,出生顺序不同,心血管和死亡风险也有差别。总体上,老大的心血管事件和冠脉事件发生风险均低于弟弟妹妹。但作为老大,哥哥的总死亡风险高于第2、3个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姐姐的总死亡风险仅高于第2个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另外,老大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与弟弟妹妹的数量也有一定关联。多吃彩色食物,健脑!哈佛大学研究
哈佛大学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多吃彩色食物如草莓、橙子、辣椒和苹果等,大脑更健康。研究者表示,多彩的食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黄酮和花青素,保护大脑最有效。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醇、黄酮、黄烷酮、花青素、聚合黄酮和花青素,是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化合物,是强抗氧化剂。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抗氧化剂过少可能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