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48,老龄化是主因,中国疾控中心研究)
来源:
[1] Mortality and years of life los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2005-2020: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national mortality surveillance system. Int J Cardiol. 2021, 340: 105-112.
研究者在国家死亡率监测系统(NMSS)的基础上,利用多源数据估计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
作者指出,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已接近甚至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西部和东北地区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省份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作者指出,总心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保健的改善,包括医疗技术进步,危险因素控制、急性心血管病的正确诊治以及出院后的管理。
2020年,年龄标化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个省份是西藏(416.07/10万人)、黑龙江(346.56/10万人)、河南(331.38/10万人)。
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研究发现,在2005~2020年间,虽然全国因心血管病过早死亡下降,但总体负担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远远超过了高收入国家(如美国),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法国等中高收入国家。
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是导致心血管病死亡的三大原因。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192万人,112万人缺血性卒中死亡,84万人脑出血死亡。
心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2005年的286.85/10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245.39/10万人,因心血管病过早死亡的寿命损失年(YLL)降低了19%。
总体上,2005年,我国有309万居民死于心血管病,2020年则增加至458万,总死亡率增加了48.06%。根据1990~2016年中国心血管病疾病负担报告,2016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是397.5万。
缺血性卒中负担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75~79岁年龄组达到峰值。
文章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心血管病死亡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占64.11%,其次是人口增长,占8.48%;按年龄性别校正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则下降了24.53%。
2005~2020年期间,尽管脑出血过早死亡率降低了约40%,但几乎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年龄标化死亡率最低的是上海(137.10/10万人)、浙江(144.40/10万人)、江苏(148.11/10万人)。
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占15~50岁人群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负担的平均50%~60%,50岁后逐渐下降到30%~40%。
研究者建议,应有针对性的采用降低特定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和医疗资源不足地区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
颈动脉内膜增厚,要考虑查幽门螺杆菌!Meta分析
数据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年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更是高达80%。一些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月21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关,从而间接促进主要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护肝”添新证!意大利研究称可防肝纤维化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有非酒精性脂肪肝,但是因他汀伤肝的言论而对他汀的应用有所忌惮。而近期一项意大利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助于降低进展性肝纤维化风险。这项研究共纳入744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4.9%的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14.5%存在进展性肝纤维化。研究显示,使用他汀会降低65%的进展性肝纤维化风险。睡眠呼吸暂停,不增加房颤消融术后复发!阜外医院贾玉和等研究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房颤的一线手段,但是术后复发率达20%~30%。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临床较为常见,这种病会不会增加房颤患者消融后复发风险?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贾玉和、翟文轩、张天静等进行的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不影响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复发率。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2:11:190000ACC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围手术期抗凝决策专家共识十大要点:植入起搏器或应持续应用华法林
近日,美国心脏学院(ACC)发布了一项有关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围手术期抗凝临床决策路径的专家共识,其中有十大要点。1.这份共识主要是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快更有效地对接受口服抗凝药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管理。2.当有必须要中断抗凝药物时,临床医生要考虑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及其半衰期,患者出血风险,手术操作出血风险以及其他相关的临床信息。房颤抗凝后为何还会发生中风?日本研究
近日,Heart杂志发表的纳入11848例房颤患者的日本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即使抗凝治疗有效,缺血性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风险仍较高。研究发现,高龄、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房颤患者抗凝后发生缺血性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危险因素。约三分之一的残余风险可归因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