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小米(可防糖尿病,日本Meta分析)
而最低限度烹饪的小米一餐中降低血糖生成指数效果,仍要比精米精面好30%。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长期吃小米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平均降低12%,餐后血糖降低15%。
研究者还发现,不论蒸煮还是烤,都会增加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此外,经常吃小米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有所降低,从6.7%降低至5.7%。
而且小米与玉米、大米、白面相比,本身血糖生成指数就低。
来源:
[1] Seetha Anitha,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Potential of Millets for Managing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Developing Diabetes Mellitus. Front Nutr, 28 July 2021.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谷薯类 250~400 g,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类 50~150 g,薯类 50~100g。
建议每餐有谷类,烹调时“粗细搭配 ”,如大米与糙米、杂粮(小米、玉米和燕麦等 )及杂豆(红小豆、绿豆和芸豆等)搭配食用。
小米,古称“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而近日一项日本等多国Meta分析显示,小米要比其他谷物更有助于防治2型糖尿病。
研究者认为,降低血糖水平,可能与小米中抗性淀粉的形成和高纤维延缓了淀粉水解有关。此外,小米中含有的较高的膳食纤维等非淀粉多糖可降低肠道中相关酶的活性,也间接延迟血糖的升高。
研究者认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以及没有糖尿病的人,都应多吃各种粗粮,经常吃小米。
小米平均血糖生成指数为52.7,比精米 (71.7)和精面 (71.7) 低36%。
血糖生成指数,是用来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已发表的65项研究约1000位参与者进行了分析。
李卫等参与的PURE研究中国数据显示:使用电视机、汽车、电脑等越多,肥胖、糖尿病风险越高
电视机、汽车、电脑、IPAD……,各种电子设备的充斥,如今00后的生活总让60、70、80后们泛起一阵感叹。但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卫、刘佳等进行的研究发现,家里拥有这些设备越多,肥胖和糖尿病罹患风险也越高。研究显示,随着家庭设备拥有的增加,人们坐着不动时间就越久,体力活动就越少,而这也导致居民的腰围和体重指数明显增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势在中低收入地区更加突出。心梗伴慢性肾病,溶栓效果差!高润霖院士等CPACS-3研究新分析
近日,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和北京大学武阳丰教授代表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CPACS-3)研究组最新分析发现,伴慢性肾病的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溶栓效果差,且短期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高。研究者建议,在溶栓前应评估肾功能,当不能进行介入时,慢性肾病患者应优先选择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BMJ:新型口服抗凝药不增加大出血风险
华法林是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经典药物,但需要定期监测INR,而且疗效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没有这些方便的弊病,但在部分患者中开展的研究发现,这类新药有可能增加大出血风险。不过,近期在加拿大和美国人群中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并未增加大出血风险。阜外研究:高血压患者如果心率快,卒中风险高
阜外医院樊晓寒、李晓飞等研究提示,社区高血压人群的静息心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人群。而且快静息心率增加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本研究中,高血压人群的静息心率为(73.5±11.6)次/min,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者(70.6±9.6)次/min。而且,高血压人群合并快静息心率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高血压者(14.5%vs6.4%)。哈佛大学研究称,降压、减盐、禁止反式脂肪酸可防止近亿人死亡
6月10日,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Circ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降压、减盐、禁食反式脂肪酸这三项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可在25年内防止9400万人死亡。据估计,25年内,如将降压治疗的比例提高至全球70%的高血压人群,将可减少3940万例死亡;将食盐摄入量减少30%,可预防4000万例死亡,同时有助于降压;禁食反式脂肪酸则可防止1480万人早死。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41: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