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超90分钟(易血压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在当前吸烟的人中,每天午睡1~30 min和≥90 min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该研究选用2011~2015年参与CHARLS研究的中老年人数据,在基线有血压数据的13 965人中,41%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另外,每天午睡≥90 min的人,在2年内如果减少至60 min以内,高血压风险就会明显降低。
既往多项研究发现,中午小憩对身体有好处,但不能睡太长时间。比如,广州学者发现,午睡超1小时,死亡风险会增加;中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学者则分别发现,午睡超过90分钟会增加代谢综合征和中风风险。
近期,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研究的新分析提示,在中老年人群中,与不午睡的人相比,每天午睡≥90 min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
在最终纳入分析的5729名中老年人中,49.55%不午睡,12.22%每天午睡≥90 min。
在超重、从不吸烟或从不喝酒、无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人中,高血压与每天午睡≥90 min之间的关联更明显。
而对于年龄≥60岁的老年人,每天午睡60~89 min,4年期间高血压风险降低了22%。
来源:Midday Nap Duration and Hypertens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7): 3680.
分层分析进一步显示,每天午睡≥90 min和每晚睡眠≥8 h的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更高。
与血压正常的人相比,高血压患者平均午睡时长更长(34.33 min vs 31.46 min)。
同时,与2011年和2013年每天午睡一直≥90 min的人相比,这2年期间,原来每天午睡≥90 min的人午睡时长减少至1~59 min和60~89 min后,4年随访结束时高血压风险分别降低41%和32%。
研究者指出,鉴于午睡是一种常见的可调节行为,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最强危险因素之一,该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为我们日常预防高血压提供参考信息,尤其是中老年人。
在该研究中,分析显示,2011~2015年4年期间,与不午睡的人相比,每天午睡≥90 min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18%。
中国慢病研究:生在夏天得糖尿病风险低
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近期,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对近50万人随访7年的研究显示,夏天出生的人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低。研究显示,与夏天出生的人相比,在其他季节出生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9%。而且在校正了入组时体重以及25岁以后体重变化后,上述风险依旧。研究者指出,这意味着,成年期肥胖与出生季节对糖尿病风险的影响是“两条线”,或许还有其他机制所致。阜外医院姚焰等在JAHA撰文称:消融治疗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长期效果好
对于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孙巍等另辟蹊径,他们在JAHA杂志上报告,对左心房的自主神经节(GP)进行消融,可有效改善迷走神经功能,减少晕厥发生的疗效能持续12个月以上。本研究中的57例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10例患者采用高频电刺激GP消融,47例患者采用解剖学引导的GP消融。INTER-CHF研究全球心衰患者死亡率大比拼:中国与西方国家相近为7%,非洲高达34%
近期阜外医院朱俊教授参与的一项全球性研究INTER-CHF表明,我国心衰患者1年死亡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似,而印度和非洲的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3~4倍。在这项研究中,中国入选的患者为991例,1年死亡率为7%,与西方国家相似。西方国家为5%~10%。而阜外医院张健教授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中,8516例心衰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5.3%。杨进刚阜外2023-08-08 11:27:47
0000阜外医院称,睡觉打鼾,让心梗风险增加77%
安静地睡觉,不仅是不妨碍别人的“美德”,更是一种健康。之前阜外医院李卫等进行的研究发现,每晚都鼾声大作的人,与安静睡觉的人相比,心梗可能性会增加77%。而且研究还发现,每周睡觉时打鼾多于3次的人,心肌梗死发生风险是睡觉安静者的2.7倍。男士们和年轻人的心肌梗死风险更高。上述结果是通过对比观察2909位首次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和2947位无心血管疾病者所发现的。肥胖房颤患者抗凝,无需调整新型抗凝药物剂量!真实世界研究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是目前卒中高风险心房颤动患者首选的抗凝方法。肥胖在房颤患者中可能更为普遍。但是目前没有基于患者体重的剂量调整建议。近期,一项大规模真实世界的研究提示,对于肥胖患者而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与体重正常患者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体重不应成为房颤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的障碍。研究者纳入2010~2017年间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且随访≥12个月的7642例平均年龄69岁的房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