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肚子长(游泳圈,促动脉粥样硬化,齐鲁医学院研究)
来源:
其中减少腹部脂肪最有益的体育活动是有氧运动,而力量锻炼效果不明显。
而近期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席波等进行的研究显示,儿童腹型肥胖很不好,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风险。
为什么儿童腹型肥胖会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风险?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肥胖与心血管病科学声明指出,以腰围为标志的腹型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风险标志。
[1]代伟英,张艳青,张茜,等. 儿童期腹型肥胖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12: 1402-1407.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Lifestyle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Stroke Nursing;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Council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and Stroke Counci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 Apr 22. Epub ahead of print.
生活好了,不只是成年人有“游泳圈”,许多儿童肚子上的肉肉也起来了。
进一步分析显示,儿童腹型肥胖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危险因素,较之腰围正常儿童,增加4.78倍的风险。
研究者介绍,既往还有研究显示,预防青少年期腹部肥胖可以避免颈动脉粥样硬化向成年期发展。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定义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本人群性别、年龄别的P90界值,采用中国及国际腰围界值标准判定儿童腹型肥胖。
这项研究的数据源于“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研究者共对981例儿童进行了分析,其中基线年龄在6~11岁,随访年龄在8~13岁,男生占53%。
这些均提示,儿童血管结构异常的早期防控,应重视腹型肥胖高危儿童。
研究者推测,腰围过大与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显著相关,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介导了血管结构的改变;此外还可能通过影响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来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水平。
而且在有腹型肥胖的儿童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检出率为23.9%,而正常腰围的儿童为3.9%。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研究显示,有腹型肥胖的儿童,在随访2年期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厚于腰围正常的儿童(0.54 mm vs 0.51 mm)。
我国房颤伴脑梗患者,出院时仅四成抗凝!王拥军等1430家医院分析
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等发表在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的一项多中心质量改善研究显示,在我国入院时合并房颤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不足1/5应用口服抗凝药,出院时也仅41%处方了口服抗凝药。研究者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房颤合并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口服抗凝药的应用率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主要是因为华法林应用增加,而非新型口服抗凝药。一顿大鱼大肉就会影响肝功能
一项研究发现,一顿高脂肪餐可立即改变肝功能,使身体承担风险。研究人员让14个健康、体重正常的年轻人吃一定量的饱和脂肪,含量相当于八片香肠比萨饼或芝士汉堡与薯条。这种“脂肪负荷”导致肝脏产生70%的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降低了胰岛素敏感性。高脂肪餐也使肝细胞负担加重,增加肝脏疾病风险。此外,与脂肪相比,饱和脂肪降低了肝脏储存葡萄糖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促进脂肪肝疾病,”作者说。大晚上不睡觉看手机,电脑敲字?美研究:蓝光可能损害脑细胞和视网膜细胞
无数个夜晚,无数支亮着的手机,无数台亮着的电脑。晚上很多人很忙碌。不过近日,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却让无数人凉凉:长期暴露在手机、计算机、电视等发出的蓝光下,可能会催人变老缩短寿命。这是因为,研究提示,发光二极管产生的蓝色波长会损害大脑细胞和视网膜细胞,加速衰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用呼吸机可改善生活质量,但未能预防心血管事件
40%~60%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除了能减少日间嗜睡等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症状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外,并不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往有随机对照及观察性研究发现CPAP能减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血压、改善内皮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而且还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以及心血管死亡。杨进刚阜外2023-08-08 11:55:16
0000吃他汀后出现肌肉症状,93%与他汀无关!胆固醇治疗试验协作组
ESC大会上公布的胆固醇治疗试验协作组(CTT)分析显示,在使用他汀的第一年中,每15例报告肌肉疼痛或无力的患者中,仅1例患者可归因于他汀。来自牛津大学的ColinBaigent教授是主要研究者。他表示,在报告肌肉症状的患者中,超过93%的肌肉疼痛与他汀无关。他指出,他汀的心血管获益远远超过了肌肉症状风险。而对于多数服用他汀的患者,出现任何肌肉相关症状,由他汀引起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