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幸福课,真会让人幸福吗,耶鲁大学网红课程调查)
研究者介绍,与心理学课程不同,“幸福课”要求学员做一些以明确可改善心理健康的练习,比如改善睡眠方式、制定锻炼计划、练习冥想。
另一项研究由耶鲁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学者进行的类似研究,调查了上桑托斯线下课程或线上基于桑托斯讲义的课程,也发现了类似的心理获益。
那年的第一学期,这门课程就吸引了1200余位本科生。另据最新统计,已有338万人在线学习。
后来,这门耶鲁最受欢迎课程因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也抢走了很多其他课程的学生,在2018年春季学期结束之后不再继续开设。桑托斯教授依据“幸福课”的课程内容,拍摄了研讨班形式的新课程——“幸福的科学”。该课程包括8个部分,共计14个小时,于2018年3月在在线教育网站上线,供用户免费观看。
尽管上两个课的人均表示,上了这些课让他们感受到离幸福的距离近了,但是上“幸福科学”的人心理健康获益更大。
驱赶心理上的阴影,让人更健康积极,也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问题。要知道,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1990~2017年抑郁症增幅25%,5636万人患病,占全球五分之一。
研究者和桑托斯都表示,应该让这些课程线上免费大规模“走”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丰盈,幸福的感觉!
这一课程的爆红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去学习这门课程并按时完成培养社交关系、列出感谢清单等家庭作业,到底是不是真的能提升幸福的感觉?
其中4月14日发表在 PLOS ONE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者发现,那些线上免费学习“幸福课”的人,幸福感要高于选择学习另一门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概论”的人。
来源:
他们认为,以往我们往往重视焦虑和抑郁对人的负面作用,而现在,更多的研究则聚焦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包括幸福、感恩、同情心、自信及希望等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谭宁在我刊撰文指出,没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也不等于心理健康。要追求心理幸福感,让生活更有意义。
答案是:这门课真的会让人幸福!
2018年,桑托斯教授的“幸福课”在耶鲁大学走红,成为该校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
这么肯定的回答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两项研究来支持的。
两项研究均对上桑托斯课的人或类似课程的人,评估了心理影响。结果表明,免费的在线积极心理学滋润了数百万人的心灵。
[1] How to gain a sense of well-being, free and online. Eurekalert. 14-APR-2021
积极心理学和行为改变是“幸福课”的两大根基,前者指明了促使人们生活充实、积极向上的心理学要素,而后者教导学生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每天,学生都要完成家庭作业,例如沉思10分钟,睡够8小时,记下5件心怀感激的事情等。
不过研究者表示,对于已经确诊的精神疾病患者,这些课程尚不能替代专业治疗。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方新兴科学,更加强调人性的优点,而非弱点,其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
积极心理学不但可预防心理疾患,也可预防躯体疾患。
在学习“幸福科学”前后,学员们回答了度量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一些问题,比如积极的情绪、敬业程度和人际关系。
重体力工作,加剧动脉硬化!德国研究
坚持规律运动是改善动脉硬化的重要手段。8月5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德国研究提示,不同的运动对于动脉硬化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研究发现,规律的耐力运动,包括体育运动以及步行或骑车上下班,可减轻动脉硬化,从而可能改善心血管预后;而强烈的职业性身体活动,例如重体力劳动,却会加剧动脉硬化。三分之一都会被误诊的心脏病:以中壮年男性为主,多表现为呼吸困难
有一种病,既是心脏疾病,又是原发恶性肿瘤,而且临床误诊率较高,这就是原发性恶性心包间皮瘤。那么如何更好准确诊断出这种疾病,或者说这种病到底都有哪些特点?北京朝阳医院吕秀章、孔令云等就此对中国内陆35年共186例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他们发现,这种疾病可累及各个年龄层,其中主要目标为中壮年男性,男女患病比率近2:1。阜外医院研究发现:中国半数心梗患者出院后未按医嘱每天坚持服药,多数认为病已治好!未服药患者事件风险增3倍
5月7日,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商朴、郑昕和李静等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约半数急性心梗患者在出院后未按医嘱每天坚持服药,这些用药依从性不好的病人,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了39%。任何药都没吃的患者,在出院后1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了3倍。房颤还喝大酒?小心得血栓!韩国研究
饮酒可增加房颤风险,那么房颤患者如果不戒酒,会有什么影响?近日韩国延世大学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还大量饮酒,不良事件风险明显增加。这里的不良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全身栓塞事件或房颤入院(包括节律和心率的控制以及心力衰竭)。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记新中国成立70来我国心血管病学发展
解放前,国人平均寿命不到40岁,到如今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约76.4岁。攻克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是全体医务人员永恒的追求。时光如白马过隙,回首新中国成立的70年,我国心血管病学发展的蜿蜒之路似乎就在眼前;每一位兢兢业业奉献的医学大家就像一颗颗星在闪烁。心血管病学学科的建立:从无到有踏征途解放前,国人平均寿命不到40岁,心血管病相对少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尚无心血管病学学科。杨进刚阜外2023-08-29 09:41:3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