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房颤治疗有4个环节(欧洲心脏杂志多项研究评述)
研究还发现,收缩压140~160 mmHg时,栓塞风险则增加81%,≥160 mmHg时则风险增加了235%。
如何管理好房颤,在其他国家也是个问题。
[2]Optimizing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tegrated car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blation, and left atrial appendix occlusion. Eur Heart J, 2020, 41: 2821–2825.
导管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也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2.6%。
来自RE-LY试验的最新分析表明,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与收缩压在120~130 mmHg这一范围相比,收缩压高于140 mmHg和低于120 mmHg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1)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护士季度性检查。同时关注和适当干预可能的并发症;
图1 接受口服抗凝房颤患者在较低收缩压水平时全因死亡和大出血风险增加,而在收缩压水平较高时脑卒中风险增加
另一项研究中,英国学者应用AmplatzerTM AmuletTM封堵器对1088例患者进行了封堵,随访2年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要比预计中降低67%。
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不足50%,抗凝药处方不到60%,出血风险评估不到40%。或许借鉴这个综合管理,有助于“攻玉”。
此外较低(<70 mmHg)或较高的舒张压(80 mmHg到<90 mmHg)也会分别增加46%和13%的任何出血风险。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来源:
同期述评指出,低血压不仅有助于明确高危患者死亡风险,也有助于明确出血风险。
(2)监测抗凝情况;
高血压是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控制非常关键。
3、器械治疗有效
在一项名为“ALL-IN ”的组群随机试验发现,对于房颤患者,给予综合管理要比给予常规治疗,降低了45%的全因死亡风险和53%的非心血管死亡风险。
近日,欧洲心脏杂志主编Thomas F Lüscher结合最新一期该刊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优化房颤管理有4个环节:综合管理(包括抗凝管理)、控制血压、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
Thomas介绍,一项纳入11项研究3598例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分析结果显示,以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策略可明显改善生存率,降低再入院率,增加窦性心率维持率,进而保护心脏功能,改善生活治疗。
(3)开通心脏科医生和抗凝门诊急诊便捷通道。
收缩压低于120 mmHg,患者大出血风险也增加。
2、降压要适度
这里的综合管理包括三部分:
1、综合管理可延长房颤患者寿命
我国35岁以上房颤患者超出487万例,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房颤治疗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心房颤动专家工作组. 2019 年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控制报告.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427-437.
与舒张压在70~80 mmHg相比,舒张压<70 mmHg增加55%的全因死亡风险,>90 mmHg增加88%的全因死亡风险。
这种封堵器植入成功率在99.1%,术后7天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包括死亡发生率为0.3%。随访可见,98.4%封堵成功,1.6%的患者发生设备相关血栓。
心梗患者用吗啡,可减轻微血管阻塞!JAHA研究
近日发表在JAHA上的MonAMI试验表明,急性心梗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静脉注射吗啡,有助于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降低微血管阻塞的发生。这些结果均经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评估。杨进刚阜外2023-09-15 17:16:11
0000LDL-C是血管的“毒素”!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文章
近日,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一篇文章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血管“毒素”。LDL-C可导致很多人死亡和残疾,其危害比任何其他已知的代谢物都大。作者呼吁,目前迫切需要更早(earlier)、更深入(moreintensively)、更精确(greaterprecision)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杨进刚阜外2023-10-01 21:51:12
0000房颤患者即使规范抗凝,仍可能有左房血栓!JACC研究
近日,一项发表在JACC的研究表明,接受指南推荐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房颤或房扑)患者,左心房血栓患病率不低。这项Meta分析共纳入35项研究14653例房颤或房扑患者,这些患者均至少服用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3周后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研究显示,平均加权左心房血栓患病率为2.73%。杨进刚阜外2023-09-16 15:35:50
0000JAMA内科子刊研究称:糖果、含糖饮料等超加工食品,可增加死亡风险
根据发表在JAMA内科杂志子刊上的一项法国前瞻性研究,过量食用超加工食品增加死亡风险。超加工食品即经过加过的即食食品,如包装小吃、含糖饮料、面包、糖果、快餐和加工肉类。这种食物通常热量高,营养价值低。它们纤维含量低,碳水化合物、饱和脂肪和盐含量高。据作者介绍,它们通常含有食品添加剂和可能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包括一些可能的致癌物。人们往往选择超加工食品,因为其保存期长,肚子饿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肝功能异常,常伴高血压!2千万国人的研究
近日,一项对2千万国人的研究表明,谷丙转氨酶升高,表明肝脏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展过程。研究显示,在谷丙转氨酶升高的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为8.56%,明显高于谷丙转氨酶正常的居民(3.63%)。在考虑了潜在混杂因素后,谷丙转氨酶水平和高血压呈较强的线性关系。杨进刚阜外2023-09-14 21:56:0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