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饮食不靠谱(美国国家血脂协会共识)
研究发现,低碳饮食以及高碳饮食均增加一般人群死亡率,而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死亡率最低。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低碳和极低碳饮食对超重或肥胖者血压的影响也不一致。
来源:Kirkpatrick CF, Bolick JP, Kris-Etherton PM, et al.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effects of low-carbohydrate andvery-low-carbohydrate (including ketogenic) die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ody weight and ot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National Lipid Association Nutrition and Lifestyle Task Force. J Clin Lipidol. 2019;13(5):689-711.e1.
一些人群应用低碳饮食有危险,因此共识建议,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房颤风险高、心力衰竭、肾病或肝病的患者选择低碳或极低碳饮食应进行密切监测。
低碳饮食可减少糖尿病药物的使用。但与低碳饮食相比,地中海饮食更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TG、HDL-C和HbA1c水平。
另一方面,低碳和极低碳饮食中的高饱和脂肪酸,则会增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通常会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也会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时间不是很持久。
关于生酮饮食,共识认为,酮症与身体失水有关。
低碳饮食,其实就是少吃碳水化合物,靠多吃脂肪以减肥的一种饮食方式。
对于低碳饮食安全性的建议
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相比,超重/肥胖伴或不伴有2型糖尿病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患者,采用低碳饮食用于降低甘油三酯是合理的。
与减少热量的饮食相比,低碳饮食似乎会导致肌肉量的减少。因此建议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量(1.0~1.5 g/kg·d)。
除此之外,共识指出,体力活动比如保持指南推荐的运动量对于保持体重和心血管健康也非常重要。
服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应避免极低碳饮食,因为会增加SGLT2 抑制剂相关酮症酸中毒风险。
共识认为少吃才是减肥的硬道理,通过改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种营养素的比例没有用。
近期,通过全面回顾现有证据,国家血脂协会发表共识称,低碳饮食对于减轻体重和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没有优势,反而有危险。
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的急性胰腺炎、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遗传性严重高胆固醇血是极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的禁忌症,这些患者不推荐使用低碳饮食。
如果进行低碳和极低碳饮食,应选择不饱和脂肪酸,而非饱和脂肪酸。
极低碳饮食可能会影响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治疗,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有鉴于此,共识建议:
由于采用低碳和极低碳饮食者血脂变化明显,应监测血脂的变化。
低碳饮食和极低碳饮食/生酮饮食在短期内的减肥作用,主要是由于体内水分的流失有关。
共识称,对于低碳饮食和极低碳饮食减轻体重的效果,短期(≤6个月)优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而长期(>6个月)的效果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相似。极低碳饮食难以维持,依从性较差。
为了改善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建议采用饮食干预,使体重降低5%~10%。
该共识中,将低碳饮食定义为每日总能量10%~25%来自碳水化合物,即每天50~130g碳水化合物;极低碳饮食则定义为每日总能量<10%来自碳水化合物,即每天<50g碳水化合物。
共识指出,遵循低碳饮食和极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的人食欲和饥饿感降低,似乎还会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但具体机制不详。有可能与儿茶酚胺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低碳和极低碳饮食对于降低血糖和胰岛素的作用也不明显,似乎可在短期内降低HbA1c,但长期效果不明显。
由于低碳饮食或极低碳饮食很难维持,对于准备长期减轻体重者,应适度摄入碳水化合物摄入,即每天130~225 g。
因为低碳饮食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以及时调整糖尿病药物剂量。
因此,需要在短期内(2~6个月)减轻体重者,可采用低碳饮食(50~130g /d)或极低碳饮食/生酮饮食(20~49 g/d)。
要长期保持体重和心血管健康,共识建议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30~225克/天),特别是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豆类。
防心血管病复发,睡好是良方!华中科大研究
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生命八要素(Life'sEssential8)”,即在不吸烟、维持理想体重、运动、健康饮食及血压、血脂、血糖正常的基础上,新增了睡眠健康这一要素,强调了睡眠健康对于促进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阜外医院学者推出首部肥厚型心肌病指南:估计我国有100万患者
2017年12月3日,我国首部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与治疗指南发布。指南编写主要发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说,虽然肥厚型心肌病不是多发病、常见病,但具有高猝死率、高遗传性等特点,临床识别难,诊疗有待规范,指南的发布对规范化诊治非常有必要。怀疑心梗,应牢记5件事:立即停下休息,呼叫救护车,不可麻痹大意!
每年的11月20日是“中国1120心梗救治日”。“1120”有两个含义:一是“有胸痛,要拨打120”;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因为,急性心梗抢救黄金时间为120分钟,及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如在120分钟内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怀疑发生心梗时要务必记住5件事:1.不可麻痹大意,认为“忍一忍”就可以挨过去;2.保持镇静勿慌乱,不要随便服用“止痛”药物;智能手表,可用于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近年来,以智能手环、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兴起,这些设备可测人体脉率、血压、血氧等重要生理参数,甚至提供心电图形,为健康与疾病管理提供新手段。近期,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共识称,近期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血压腕表已通过Ⅱ类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国内外几款示波法内置气囊血压腕表在校验测试中符合国际标准。杨进刚阜外2023-09-30 10:56:480000CAMI研究对比分析北京40年心梗发病变迁:老龄化和农村化趋势明显
据阜外医院杨跃进、许海燕和赵庆豪等结合中国心梗注册登记(CAMI)研究和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40年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北京地区急性心梗的人口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老龄化和农村化的趋势。与40年前相比,当今北京的心梗患者中>70岁患者比例(15.8%vs25.6%)和农民比例(6.5%vs14.5%)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