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可用于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此外,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测量血压,还具备一些潜在的优势,如通过程序设定,定时测量血压,从而实现过动态血压监测功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多次血压测量,早期预测高血压的发生风险、预测血压变异性。
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可用于家庭血压监测。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展家庭血压监测符合指南推荐,且更具便捷性。
近期,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共识称,近期国内自主研发的智能血压腕表已通过Ⅱ类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国内外几款示波法内置气囊血压腕表在校验测试中符合国际标准。
中国共识指出,可考虑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心率及心律失常(房颤)监测、血管弹性功能评价,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变。
但欧洲高血压学会近日发布的一项新声明指出,基于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方法估计血压的准确性尚未得到验证,目前不适合临床使用以及家用。
目前, 将手表获取的不同部位的单导联心电图合成多导联心电图(相当于Ⅰ、Ⅱ、Ⅲ、V1~V6导联),诊断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3%、95%,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诊断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
院内多导睡眠监测的验证研究显示,华为智能手表诊断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1%、76.5%和100%。
来源:
中青年血压管理除血压测量外,还应充分利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发挥血压管理相关测量功能,对健康个体和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等发表研究显示,智能终端手表能较准确评价动脉弹性。
近年来,以智能手环、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兴起,这些设备可测人体脉率、血压、血氧等重要生理参数,甚至提供心电图形,为健康与疾病管理提供新手段。
目前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大多支持睡眠健康监测。采用高性能传感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监测入睡、深睡、浅睡、眼动、清醒等不同睡眠状态,结合心率、血氧 等多参数综合判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风险。
[1]中国高血压联盟,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8):720-724.
Apple Heart研究表明,使用苹果手表可检测出异常的心律,可在大规模人群中筛查房颤。
共识指出,充分利用上述经验证的智能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有助于提高中青年 人群高血压检出率。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青年,日常佩戴监测能及早发现高血压及早治疗。
华为心脏研究显示,华为手表使用者187912人平均年龄35岁,在收到心律失常警告的424人中20~39及4-~54岁青中年分别占19.1%和32.1%。
天津泰达医院研究称:吸烟增加搭桥术后肺感染风险
得了冠心病做个搭桥,如果有吸烟这个不良嗜好,会对术后有什么影响,比如术后肺部感染?要知道,如果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不仅会影响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严重时还会要命。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志刚、樊国亮等在1414例择期搭桥患者中进行的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表明,肺部感染不少见发生率为2.97%,长期吸烟的人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房颤消融早期复发,提示晚期复发风险高!韩研究质疑空白期
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被称为空白期,通常认为,空白期复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复发,部分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但近期一项来自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学者研究却对空白期发起了质疑。这项单中心研究显示,每4例患者中就有1例在空白期复发房颤,空白期内复发者,69.6%最终晚期复发。进一步分析发现,早期复发是晚期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一次或多次手术后晚期复发风险分别增加3.6倍和2.8倍。印度研究称,医生比普通人少活13年,中国医生也要警惕
近日一项印度医生协会(IMA)进行的研究让医生们心凉了一把:医生比普通人要短寿13年,平均寿命仅59岁。研究发现,多数早逝者死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45-65岁最容易出现问题。而一过65岁,医生们多会活得久些。中国医生怎么样?看看下边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在大城市三甲医院调查的结果,与印度医生相比,情况或会更糟糕。2016年中国医师协会在大城市三甲医院调查的医生工作状态杨进刚阜外2023-08-19 04:39:220000我国仅两成STEMI患者接受规范治疗!CCC-ACS研究新分析
3月16日,北京安贞医院赵冬、刘静等代表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CCC-ACS)研究组,在JAMA心脏病学子刊上发表的新研究结果提示,目前我国仅两成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9项Ⅰ类治疗措施。该研究于2014年11月~2019年7月从全国143家三级医院纳入57560例STEMI住院患者。杨进刚阜外2023-09-24 15:16:100000美研究:老年痴呆症可“潜伏”34年
老年痴呆症,也就是阿尔茨海默病,根据中国疾病负担报告,过去11年间,从死亡数变化来看,阿尔兹海默病增长了57.8%,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五。近日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一个人有老年痴呆症症状前34年,大脑就有了变化。研究显示,一个人老年痴呆症症状出现前11~15年就出现了认知障碍迹象,这些微小变化在认知测试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