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主动脉支架更加个体化?华信医院3D打印动物实验研究
随着老龄化进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居高不下,主动脉病变“水涨船高”,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也广泛应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支架普遍对血管的几何顺应性较差,进而导致部分病例存在内漏或支架源性新发破口等并发症。
那么,应用3D打印来个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结合改良输送系统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行否?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峰、黄树杰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研究者将6只实验用猪随机等分为个性化支架组和标准化支架组,获取主动脉 CT 血管造影图像并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及标准化直筒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同时制作相匹配的输送系统并完成支架腔内精准置入。
术后 1 个月造影显示,个性化支架组均无移位及内漏,标准化支架组1只实验猪发生不可纠正的I型内漏。

为明确个性化支架对靶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是否产生影响,研究者还对置入术后降主动脉以及覆膜支架内各部位进行了动态血压测量,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猪支架术后主动脉各位置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个性化支架能较好贴覆主动脉管壁,而未造成主动脉缩窄或扭折。
此外,病理结果未见两组实验猪血管内膜损伤。
研究者介绍,该研究通过 3D 打印及可控沉积技术设计制作个性化支架,3D 打印的优势在于覆膜与支架的一体化塑形和融合,并获得了对弯曲血管几何的顺应特性;可控沉积技术可辅助控制 3D 打印喷头的方向及打印厚度,以更高效和精确的制作个性化支架模型。
研究者还在现有捆绑式支架释放系统上进行改良,于支架顶端固定可显影限位环,结合大弯侧限位释放导丝,确保覆膜支架于冠状面、矢状面均契合降主动脉几何结构。
实验结果显示该定位技术可行并且安全,实现了个性化支架的弯曲方向与降主动脉方向一致。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还有待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明确安全有效性。
来源:黄树杰,龙安妮,王迁,等. 基于3D 打印技术的个性化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390-394.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广东省医陈纪言、谭宁等JAMA内科子刊研究质疑指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等增大出血风险
广东省人民医院陈纪言、谭宁等在JAMA内科学发表文章称,对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在充分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和磺达肝素等肠外抗凝治疗,不会降低全因死亡或心梗的风险,反而显著增加严重出血的风险。该研究自2014年开始,历时3年纳入5家中心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6804例NSTE-ACS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5年。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称,大家都在胖,环境变化是罪魁
挪威学者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研究称,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代,人群的体重大幅增加,在具有较高肥胖遗传倾向的人群中更为明显,人越来越肥胖是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变化的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发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是遗传性体质还是非遗传性体质,他们的体重都在增加。研究者称,这意味着环境仍然是导致肥胖流行的主要因素,环境变得越来越让人易发胖。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随机对照研究称,胸痛患者先做冠脉CT不增加过度使用支架,反而大幅降低心梗风险
对于有胸痛不适,但不是急性冠心病的患者而言,是先做冠脉CT好呢,还是按部就班的做检查好呢?很多人认为,做了冠脉CT后会导致过多的支架置入。近期,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研究,先做冠脉CT非但不会增加介入治疗,反而可以明显降低胸痛患者的冠心病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这个研究将4146名稳定性胸痛症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都是2073人,一组先做冠脉CT,另一组接受标准治疗。杨进刚阜外2023-08-19 16:03:59
0000澳烟酒政策降低5%癌症死亡
如果一个国家很好地管住吸烟、饮酒,会怎么样?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提供了部分回答说:很好,癌症死亡率明显降低。“我们的研究证实,1960~2013年澳大利亚实施的重要的烟酒公共管控政策与各种癌死亡率的降低是有关的。”研究者指出。研究者还认为,这种死亡率的变化是在过去20年中看到的,还不足以完全来评估烟酒政策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代谢性炎症: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共同干预靶点!
防治冠心病和糖尿病,如何应用更好的干预措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直为人所思考。其中代谢性炎症,这一潜在干预靶点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尹春琳、夏经钢等在本文介绍,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紊乱是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导致更多的炎症反应,而冠心病是胆固醇代谢异常为“土壤”的慢性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