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心碎综合征增3,4倍,美国研究)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表现而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中,心碎综合征,也称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综合征、章鱼瓶样心肌病,发生率是疫情暴发前的4~5倍。 该研究显示,疫情大流行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激性心肌病发生率为1.55%~1.8%,而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应激性心肌病发生率升高至了7.8%。 研究者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时,应激性心肌病发生率显著升高,可能主要与人们的心理、社会、经济压力均剧增有关,而并非新冠病毒直接作用或者新冠病毒感染的后遗症。因为在该研究中,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的所有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当然,新冠肺炎可能与应激性心肌病也存在关联。但目前文献很少报告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应激性心肌病病例。 该研究纳入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健康系统2家医院、5个时期的191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1656例是疫情大流行前发生的,其余258例是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2020年3月~4月)发作的。 研究者发现,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发作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7.8%(20例)为应激性心肌病,而在疫情大流行前的4个时期,每个时期只有5~12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率为1.5%~1.8%。 分析显示,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应激性心肌病发生风险是疫情大流行前的4.58倍。 研究者发现,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确诊的20例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与疫情大流行前发生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相比,疫情大流行期间确诊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8天 vs 4~5天)。但两类患者的死亡率(3.6% vs 5%)和30天再住院率(21.4% vs 22.2%)并无显著差别。 疫情大流行前和疫情大流行期间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位年龄均为67岁,男士分别占66.1%和67.8%。 在该研究中,应激性心肌病根据2014年国际Takotsubo综合征诊断标准(InterTAK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包括:一过性左室功能障碍,表现为心尖气球样变或心室中间段、基底段或局灶性室壁运动异常;疾病发作前可能有情绪或躯体诱发因素(但这不是必有的);神经系统疾病或嗜铬细胞瘤可能是触发因素;心电图出现新的异常现象,例如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QTc间期延长;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等心脏生物标志物水平中度升高,以及利钠肽水平明显升高;无心肌炎证据;可能同时存在明显的冠脉疾病。 来源:Incidence of StressCardiomyopathy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andemic. JAMA Netw Open.2020;3(7):e2014780.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美研究称,2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就能增加免疫力
运动有益于健康,即便短时间运动也有益处,这已经毋庸置疑。近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揭示,仅2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就能激发免疫系统,促使细胞产生抗炎反应。研究人员发现,进行20分钟左右的平板运动后,人体内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免疫细胞数量会减少5%,而TNF是局部和全身炎症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47名健康受试者参与了这一研究,在平板运动前和运动结束即刻进行抽血检查。维生素D,能帮助冠脉形成侧支!北京朝阳医院研究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好,可限制心肌梗死面积,维持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好,与哪些因素有关?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孙昊、陈牧雷等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冠心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血清维生素D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关。研究发现,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相比,不良者的25(OH)D3水平较低。而且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的增加,25(OH)D3水平显著升高。中国十大用药误区:保健品当药吃?中药无毒?用饮料下药?都是错误观点!
10月10日,2017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在北京启动。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丁丽霞发布十大用药误区。误区一:保健食品当药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使用,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朋友,必须严遵医嘱,科学用药,切勿因食用保健食品擅自停药。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用,欲求疗效反伤身。画蛇添足?阜外研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患者,换瓣同期未必需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合并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的患者,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有无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必要?阜外医院孙寒松、徐海涛等研究表明,未必需要。研究显示,这类患者,不论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还是单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术后30天,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杨进刚阜外2023-08-31 12:00:100000老来变瘦不一定是好事!BMJ刊登武汉学者研究:死亡风险均增加
10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中年期至老年期变瘦,提示死亡风险增加。研究发现,步入老年期的过程中,如果之前肥胖,但体重变回正常的人,全因死亡和心脏病死亡风险分别会增加30%和48%。但该时期变胖的人死亡风险没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