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能帮助冠脉形成侧支,北京朝阳医院研究)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血清维生素D由25(OH)D3评估,其中25(OH)D3水平采用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好,可限制心肌梗死面积,维持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好,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至少有一个主要冠状动脉有慢性闭塞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171 例。根据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发展程度,有81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90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
来源:孙昊,卢长林,郭宗生,等. 血清 25- 羟基维生素 D3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863-867.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9.006.【长按或扫描可见原文】
研究发现,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相比,不良者的25(OH)D3水平较低。
进一步分析显示,25(OH)D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ACEI/ARB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密切相关,是独立预测因子。
经倾向评分配比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5(OH)D3、HDL-C仍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年龄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对于血清 25(OH)D3水平参与冠状动脉侧支形成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但相关的研究提示维生素 D 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增殖进而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研究者介绍说,维生素 D 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对心血管系统进行影响,可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凝血,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还有研究表明,在健康受试者和不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症状性冠心病的发展有关。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孙昊、陈牧雷等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冠心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表明,血清维生素D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而脂蛋白(a)和年龄均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而且随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的增加,25(OH)D3水平显著升高。
此外,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脂蛋白(a)水平较高,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使用率均较低。
维生素 D 还可通过增加循环内皮祖细胞在一氧化氮调节内皮再生中起关键作用,还可以通过一氧化氮依赖机制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及通过调节细胞凋亡与自噬相互作用而阻止内皮细胞死亡。
早睡或晚睡,都不好!?英国研究
一项英国研究表明,在午夜或更晚入睡的人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在晚上10点到11点间入睡的人发病率最低。这也意味着,早睡或晚睡都会对心血管健康不利。这项研究共对英国生物银行8.8万人进行了分析,通过腕式穿戴设备收集7日以上入睡和清醒时间。平均随访5.7年,3.6%的人发生心血管病。在校正多种因素后,研究发现:阜外医院肾动脉介入治疗经验:肾动脉与主动脉夹角与并发症有关
阜外医院蒋雄京、刘杰等研究提示,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肾动脉开口明显向上和肾下腹主动脉迂曲,均会增加手术的操作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研究者回顾性分析接受肾动脉介入治疗的单侧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182例。根据肾下腹主动脉与肾动脉开口的不同成角分为3组:即91~120°者20例,61~90°者125例,30~60°者37例。北京院外心原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仅1.3%
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等报告,在2012年的北京,对于发生院外猝死的患者,在医疗急救系统(EMS)到达后,四分之三的人已无生命体征。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并实施抢救的心原性猝死患者中,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人仅为1.3%。作者指出,中国的猝死急救存活率远远低于北美和欧洲。改善这一现状则是系统工程,包括,尽快呼叫急救系统,救护车的快速到位,旁观者的心肺复苏,以及公众教育等。杨进刚阜外2023-07-28 09:01:420003十大数字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总规模将达16亿,心血管病管理目标被忽视?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2、人均预期寿命提高3岁,达到79岁,目前76.34岁。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5.3亿人,目前水平3.6亿。4、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2013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