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要同步进行心理调节,中国专家共识)
关节外科领域,髋、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各类终末期非感染性关节病导致的慢性疼痛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共识指出,慢性疼痛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对于疼痛的诊断,应重点了解疼痛部位(局限性或广泛性)、突发因素、缓解因素等。疼痛图由患者完成,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能确定疼痛部位的最佳方法(图1)。
手术治疗包括截骨术、关节镜与椎间盘镜技术、关节置换术、脊柱翻修术及关节翻修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需加用抗类风湿类药物。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可能的发生机制包括炎性反应、纤维化、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
持续慢性疼痛常伴随睡眠紊乱、情绪障碍,甚至行为障碍等,因此心理干预成为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慢性疼痛的一线心理治疗手段。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最普遍问题之一,中国慢性疼痛人数约1 亿。
此外,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除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外,还需与精神、心理性疾病相鉴别。
农民、工人、与电脑操作相关的职业人群易患慢性疼痛。
治疗原则包括: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病理治疗和心理调节同步进行;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基于慢性疼痛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识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模式。
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
来源:康鹏德,黄泽宇,李庭,等.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 13: 8-16.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生活习惯、职业因素及慢性疾病史相关。
近期发表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指出,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共识指出,需要特别关注可促使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急性疼痛史的特征:①背痛伴腰部前屈受限;②神经系统检查异常;③非局限性疼痛;④隐匿性起病;⑤放射至下肢的背痛。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应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及精神状态评估。
神经根性疼痛往往会促使患者求助于外科医师或者疼痛专科医师进行干预。常用措施包括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或其他药物注射,或手术干预。
女性、吸烟者、已婚常预示更高的腰痛患病率,吸烟、饮酒则能增加患纤维肌痛的可能,肥胖患者有更高的慢性膝痛患病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则与非神经性慢性疼痛相关。
国际疼痛学会定义慢性疼痛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或超过正常组织愈合后仍然存在的疼痛。
导致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原因有骨关节炎、骨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痛、手术后的疼痛等。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疼痛的整体患病率为24.9%,中国城市(北京为例)为8.91%。
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炎镇痛稍弱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是国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骨关节炎、腰背痛的一线药。
China PEACE亚组分析:我国心梗患者他汀应用率显著提高,但剂量偏低
近期,PlosOne在线发表ChinaPEACE急性心肌梗死(AMI)回顾性研究的又一结果,显示2001~2011十年间,我国AMI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显著提高,由2001年的27.9%上升至2011年的88.8%。研究者称,虽然过去十年间,他汀的使用率显著提升,当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2011年,应该应用他汀的患者中仍有10%的患者没有用他汀。杨进刚阜外2023-07-31 13:15:170000管好血糖,还能防癌!瑞典研究
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一项英国研究显示,癌症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主因之一。糖尿病患者怎么防癌?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学学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减肥明显有助于预防癌症,但良好的血糖控制,防癌效果也不赖。糖尿病与肥胖都是多种癌症的风险因素,在某些癌症中,比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胆囊癌等,糖尿病带来的风险还甚于肥胖。对于肥胖患者,癌症风险在明显持久减肥后有所降低。ACC2017新研究展示指导冠脉血运重建新手段:更便宜、省时、更少疼痛
在ACC2017年会上报道的DEFINE-FLAIR研究,让瞬时无波形比值(iFR)一下子变得“有名气”了:iFR不仅在指导冠脉血运重建方面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效果一样,而且更为便宜、省时,且痛苦少。研究结果也同期发表于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FR是一种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非腺苷依赖压力推导的新指数,定义为在舒张期无波形间期狭窄远端平均压力与平均动脉压之比值。杨进刚阜外2023-08-07 11:55:490000打鼾,升高血压!吉林大学Meta分析
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打鼾与心血管疾病及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心梗、脑出血。近期,吉林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进一步发现,打鼾还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研究显示,与不打鼾者相比,打鼾者高血压风险增32%,男士和女士分别增32%和26%。中青年人打鼾,增心血管病风险!中国50万人研究
近日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最新分析表明,不到50岁的中青年人,如果打呼噜,心血管病风险会增加。研究者指出,临床医生应该了解患者打呼噜情况,尤其是年轻患者。研究显示,在考虑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有习惯性打鼾的青年人,心血管病风险增加了1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18%,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12%的,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