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要同步进行心理调节!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最普遍问题之一,中国慢性疼痛人数约1 亿。
国际疼痛学会定义慢性疼痛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或超过正常组织愈合后仍然存在的疼痛。
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
导致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原因有骨关节炎、骨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痛、手术后的疼痛等。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性疼痛的整体患病率为24.9%,中国城市(北京为例)为8.91%。
近期发表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指出,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共识指出,慢性疼痛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乃至治疗包涵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
治疗原则包括: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病理治疗和心理调节同步进行;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可能的发生机制包括炎性反应、纤维化、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生活习惯、职业因素及慢性疾病史相关。
农民、工人、与电脑操作相关的职业人群易患慢性疼痛。
女性、吸烟者、已婚常预示更高的腰痛患病率,吸烟、饮酒则能增加患纤维肌痛的可能,肥胖患者有更高的慢性膝痛患病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则与非神经性慢性疼痛相关。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应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及精神状态评估。
对于疼痛的诊断,应重点了解疼痛部位(局限性或广泛性)、突发因素、缓解因素等。疼痛图由患者完成,是目前国际上采用的能确定疼痛部位的最佳方法(图1)。

共识指出,需要特别关注可促使发展成慢性疼痛的急性疼痛史的特征:①背痛伴腰部前屈受限;②神经系统检查异常;③非局限性疼痛;④隐匿性起病;⑤放射至下肢的背痛。
此外,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除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外,还需与精神、心理性疾病相鉴别。
基于慢性疼痛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共识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模式。

持续慢性疼痛常伴随睡眠紊乱、情绪障碍,甚至行为障碍等,因此心理干预成为一种必要的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慢性疼痛的一线心理治疗手段。
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炎镇痛稍弱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是国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骨关节炎、腰背痛的一线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需加用抗类风湿类药物。
神经根性疼痛往往会促使患者求助于外科医师或者疼痛专科医师进行干预。常用措施包括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或其他药物注射,或手术干预。
手术治疗包括截骨术、关节镜与椎间盘镜技术、关节置换术、脊柱翻修术及关节翻修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关节外科领域,髋、膝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各类终末期非感染性关节病导致的慢性疼痛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康鹏德,黄泽宇,李庭,等.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 13: 8-16.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全主动脉弓修复术后,新发房颤者院内死亡风险增加!阜外医院于存涛、樊晓寒等研究
在复杂的主动脉弓疾病中,全主动脉弓修复手术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阜外医院于存涛、樊晓寒等发表回顾性研究提示,接受全主动脉弓修复手术的患者若术后新发房颤,院内死亡风险增加。研究表明,全主动脉弓修复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高达32.3%,且手术时间较长的老年女性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风险最高。研究发现,术后新发房颤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为10.7%,显著高于非术后新发房颤患者(2.4%)。中国自主研发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面世,阜外医院已成功应用救治三例危重患者,开启心衰治疗新时代
2017年6~10月期间,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以人道主义豁免形式通过伦理审批,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制成功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用于救治三例危重患者,并获得成功。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以磁悬浮无接触轴承为特点,具有体积小和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心脏。杨进刚阜外2023-08-15 08:16:52
0000ESC新版晕厥指南:强调危险分层,运动或卧位时晕厥为高危患者
时隔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对2009版晕厥的诊断和管理指南进行了更新。新版指南包括113条推荐(其中46条为Ⅰ类推荐),和19条简单的诊断和管理规则。撰写专家组由16位来自心脏病学、急诊医学、神经病学、老年病学、内科/生理学和护理学领域的专家组成。新版指南的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急诊晕厥的危险分层和处理。杨进刚阜外2023-08-15 12:06:14
0000烟民心梗后室壁瘤风险升高?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0%~38%。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白明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吸烟的心梗患者发生室壁瘤的风险增加1.3倍。作者认为,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增强,从而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加大心肌梗死和室壁瘤发生的危险。苏唏等曾报道了11例冠脉正常的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患者,这些患者均有大量吸烟史,吸烟量平均47支。大连医大一附院近2万例房颤总结:脑栓塞发生率27.8%,外周动脉栓塞1.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发生外周动脉栓塞并不罕见,而且涉及多个部位包括下肢、上肢、肠系膜、肾脏和脾脏动脉栓塞。18456例住院的房颤患者中,5132例发生脑栓塞,发生率为27.8%;发生外周动脉栓塞事件204例,发生率为1.1%,其中61.8%为中下肢动脉栓塞。杨进刚阜外2023-07-29 10:15:4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