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面世(阜外医院已成功应用救治三例危重患者,开启心衰治疗新时代)
第二例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第192天接受心脏移植
目前人工心脏主要有三方面临床应用:
第三例患者携带人工心脏生存139天准备撤除人工心脏
与常规接受常规心脏手术的患者一样,该患者术后第2天就清醒,第3天坐起进食,第4天就开始下地活动。在完成了一系列恢复性治疗和训练,又经过对设备的反复调试之后,患者已经带着人工心脏出院,回归正常生活,到现在有8个多月了。
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快通道”
图3 首位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治疗的患者出院
2017年6月,阜外医院心衰病房一名46岁、体重99公斤的心衰患者因体重过大,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心脏移植供体,已经应用体外心肺循环辅助装置(ECMO)支持了14天,并且出现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生命危在旦夕。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其中一位患者在植入人工心脏后第192天终于等到合适的供体,进行了心脏移植术。
(1)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
图2 三位接受人工心脏植入的患者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过生日(其中最左侧的患者已完成心脏移植)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但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因其产品制造的技术难度和手术操作的难度,素有“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之称。
过去,该技术一直被美国等发达国家领先和垄断,其研发经历了90年代的第一代大体积搏动血流装置、21世纪初的第二代轴流装置和最新的第三代磁悬浮装置。
第三例患者年仅25岁,阜外医院派出专家团队,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转运,护送回阜外医院接受治疗,已携带人工心脏生存139天,由于恢复良好,经阜外医院多学科专家会诊讨论,决定近期撤除人工心脏,完全恢复正常生活。这又将创造我国心衰治疗领域的一个第一。
人工心脏:医疗器械皇冠上的宝石
(2)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
2017年6~10月期间,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以人道主义豁免形式通过伦理审批,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研制成功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用于救治三例危重患者,并获得成功。
近10年来,人工心脏成为重症心脏病进展最快速的领域,存活结果已经可以媲美心脏移植。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3)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以磁悬浮无接触轴承为特点,具有体积小和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工心脏。
首例患者已经带人工心脏正常生活8个月
6月26日,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以人道主义豁免形式通过伦理审批,并在国家和北京市两级卫计委备案登记,为该患者实施了国内首例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约1000万人。心脏移植是心衰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苏州同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自2014年起开始针对血泵叶轮完全磁悬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紧密结合体内外测试实验,研制出定型样机,其体外测试各项指标达到,部分甚至超过了美国同代产品性能。
于2017年6月完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要求的6例存活60天大动物报备实验。产品已经达到临床应用标准,并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快通道”。
但因供体不足,我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300例左右,心室辅助装置亦称人工心脏,已成为国际指南推荐的心衰标准化治疗方式之一,但由于技术操作难度大,中国一直未开展。因此许多心衰患者在等待供体过程中失去生命救治机会。
该技术不但填补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应用人工心脏救治心力衰竭的领域迈出了跨时代的扎实一步,为广大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希望。

此后,又有两位情况类似的患者以相同的形式通过伦理审批和备案,接受了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治疗,均恢复良好。
通过37例大动物实验,进一步对该装置的抗电磁干扰、泵运转温度监测、血液相容性、手术操作工具和抗凝策略深入优化。
图1 国产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装置和遥控器外观
欧洲研究称,这种常添加在茶叶中的中药或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
欧洲研究人员发现,广泛使用的一种中药——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中含有能导致心律失常的成分。吴茱萸主要产于贵州、广西等省区,多系栽培,其提取物可治疗包括头晕、恶心、呕吐、月经异常、口腔溃疡等在内的一系列症状。ACC/AHA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指南更新十大要点
3月29日,美国心脏病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JACC杂志上在线发布了关于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南更新。这也是对过去相关学术组织发布的6部指南中相关内容的更新。新版指南更新要点如下:1、指南的更新主要限于冠心病患者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用一种P2Y12抑制剂。全球房颤患者诊疗大比拼:中国卒中发生率竟与非洲比肩,原来是这两件事儿未做好
Lancet杂志近期公布了RELY房颤注册研究全球47个国家的急诊房颤注册结果。该研究共登记约1.5例房颤患者,并随访了1年,其中4%的患者发生了卒中。中国房颤患者1年卒中发生率7%,仅次于非洲(8%)。印度最低(1%),北美3%。中国有服用抗凝药物指证的房颤患者中,有70%未应用抗凝药物。在47个国家中最差。Lancet子刊综述称HDL-C不能算“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就像火车,有数百种不同脂质“乘客”上下车,其中胆固醇不到50%
近期,Lancet糖尿病和内分泌子刊刊登了一篇综述,阐述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悖论的问题。HDL-C悖论是指,虽然数十年来,HDL-C一直被认为是“好胆固醇”,还认为HDL-C低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但几项升高HDL-C的临床研究没有得到阳性结果。杨进刚阜外2023-08-26 13:12:5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