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外出就餐率持续攀升,为肥胖/超重一大主因
近年来,国人对于外出就餐习以为常。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院学者分析发现,从2004年至2011年的7年期间,我国城市居民的外出就餐率由16.03%上升到18.30%,农村居民由6.05%上升到11.09%。
而且在此期间,城市居民外出就餐率始终高于农村居民,但随着时间推移,差异逐渐缩小。

从饮食结构来看,在2011年,城乡居民外出就餐时对蔬菜、红肉、家禽、水产品的摄入无差异。
2004~2011年,城乡居民谷物摄入均下降,蛋奶摄入均增加,红肉摄入保持稳定。
但农村居民的谷物摄入量显著高于城市。农村居民的鸡蛋和牛奶摄入量约占城市居民摄入量的一半。
城市居民外出就餐时的蔬菜和白肉(包括家禽和水产品)数量也有所增加。
此外,外出就餐与在家吃饭相比,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谷物和蔬菜消费显著减少,肉类消费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同时,研究者发现,自以来,中国成年人的平均BMI由2004年的23.39 kg/m2显著增加到2011年的24.26 kg/m2,这与外出就餐频率的增加是平行的。
虽然农村居民平均BMI低于城市居民,但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至2011年,农村平均BMI也达24.26 kg/m2。
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外出就餐频率对中国城市居民BMI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出就餐频率增加一次则BMI增加约0.03 kg/m2。
而外出就餐频率与农村居民BMI没有显著相关性。
研究者认为,上述差异主要是由城乡居民劳动强度的差异造成的。
研究者还发现,年龄与BMI的关系为倒U形关系。而且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男性均比女性胖。
此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注重提高营养意识和健康知识,这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风险。
吸烟反而会降低居民的BMI,而饮酒增加了居民超重/肥胖的风险。
而且比较富裕的人的饮食更会多样性,这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研究者表示,当今,外出就餐不可避免,但是为了防治肥胖/超重,建议选择更健康的食物,而且应该鼓励人们做更多的体育活动。
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人群活动量减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预计将来会蔓延到中国农村。
来源:Zeng Q, Zeng Y.Eating out and getting fa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na. Appetite. 2018,120:409-415. doi: 10.1016/j.appet.2017.09.027.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8》就是这样一本书。
哈佛研究:中国心血管病流行有三大“罪魁”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报告,基于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高血压、体力活动不足和吸烟是导致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三大“罪魁”。该研究显示,我国47.3%的心血管病源于高血压,23.3%源于体力活动不足,18.5%源于吸烟。高血压是我国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2009年共导致390万心血管病,包括140万冠心病,150万缺血性卒中和100万出血性卒中。中国2009年可以预防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杨进刚阜外2023-07-30 09:10:32
0000Diabetes Care:早餐时间还影响减肥效果!?
不吃早餐不利于身体健康,众所周知!近期DiabetesCa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示,早餐不但要吃,还要早吃,最好不要晚于9点半,这样更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机体新陈代谢,预防糖尿病。研究发现,早上在适当时间吃早餐,即9:30前,吃早餐可通过触发生物钟基因表达进而减轻体重,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常吃夜宵,易患糖尿病!西班牙研究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飞快,很多“社畜”下班晚,晚餐吃得也晚,这无形中埋下了健康隐患。近期,DiabetesCare杂志发表的一项随机交叉研究提示,晚餐吃得太晚,即吃完晚餐很快就睡觉,会导致2型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这是因为,睡前内源性褪黑激素水平升高,此时吃晚餐胰岛素分泌会明显减少,糖耐量受损。尤其是携带褪黑激素受体-1b(MTNR1B)G等位基因的人,糖代谢异常更严重。Stroke杂志刊登CSPPT最新分析,根据基因补充叶酸更加精准
已有研究证实,如果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中风的危险增加,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人。但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蔡业峰教授等在Stroke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利用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中数据首次发现,特定基因型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患者中风危险增加,而且在不同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中,能够从叶酸中获益的人群也不一样。国人七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由基因变异所致!阜外李建军等JACC亚洲子刊研究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并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这类患者早发心血管病的风险很高,因此早期筛查和诊治很关键。目前已经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B(ApoB)、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致病基因,LDL受体衔接蛋白1(LDLRAP1)、LIPA、STAP1、APOE、ABCG5、ABCG8等基因与之相关,但临床上基因检测的应用不足。杨进刚阜外2023-09-17 08:05:4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