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需重新定义(JAMA子刊研究称,房颤持续超1天,消融效果就差)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目前,根据发作时间长短,通常将房颤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其中,发作7天内可自行或经干预终止的房颤被定义为阵发性房颤。 然而,近期发表在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的一项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表明,目前阵发性房颤的定义可能并不能准确反映其临床结局。 因为该研究发现,房颤发作时间只要≥1天,房颤消融术后任何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性心动过速)复发的风险就明显增加。 作者表示,由于房颤发作时间<24小时者消融效果好,应考虑将发作时间持续24小时之内定义为阵发性房颤,而不是7天。 分析显示,与基线发颤发作时间1~<2天、2~7天、>7天的患者相比,基线房颤发作时间<1天的患者如果房颤消融术,术后任何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分别降低59%、75%和77%。

基线房颤发作时间不同的四组患者消融术后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比较 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房颤发作时间>1天是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独立因素(OR=3.36),其影响比左房增大(OR=1.92)还要明显。 在房颤发作时间<1天的患者中,消融术后房颤负荷较基线发颤发作时间2~7天、>7天的患者分别降低0.1%和1%。 而在基线发颤发作时间1~2天、2~7天、>7天的患者中,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风险或房颤负荷均无明显差别。 研究者指出,近年来的证据表明,目前阵发性房颤的定义方法不能反映反映房颤的病生理过程,以及房颤的并发症风险。 房颤发作24小时内,心脏就会发生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并可在发作48小时左右达到稳定状态。 观察研究也发现,房颤发作24~48小时后,药物转复房颤的作用会明显降低。 另外,在亚临床房颤发作>24小时的患者中,缺血性中风或全身栓塞的风险就明显增加了,因此有专家提出,房颤只要持续发作超过24小时,就要考虑启动口服抗凝治疗。 研究者认为,这项最新研究增添了新的证据,提示房颤需要尽早干预,在心脏病生理和解剖结构出现明显改变前进行干预,可能会改善临床预后。 该研究是针对CIRCA-DOSE研究的一项最新分析,后者为一项前瞻性、平行分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覆盖加拿大8家医疗中心,共纳入346例初次拟行导管消融术的症状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在消融术至少30天前植入心脏监测仪。 患者平均年龄为59岁,67.7%为男士,其中76%的患者房颤发作时间<1天,房颤发作时间1~<2天、2~7天、>7天的患者分别占7.2%、11.7%、5.2%。 来源:Assoc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pisode Duration With Arrhythmia Recurrence Following Ablation: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0; 3(7): e208748.
陈义汉院士述评:中国心血管研究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有七大优先发展主题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陈义汉院士为本刊撰写述评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缺乏对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和鉴别他认为研究的关口严重后移,应该把防治研究的重点放在一、二级预防层面,而不是三级预防层面。中国15万人追踪10年的遗传学研究:升高“好胆固醇”基因或无助于预防心血管病
近日,中国Kadoorie生物库协作组对15万国人追踪10年的遗传学研究显示,单纯升高“好胆固醇”HDL-C的基因不能预防心脏病及脑卒中。抑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以提高HDL水平,一直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开发靶点。而改变CETP活性的遗传性变异可模拟靶向药物的作用,并有助于评估这种胆固醇修饰治疗的潜在利害。原醛诊断试验前吃盐也应标准化!阜外医院研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了,日常饮食盐摄入对确诊试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和盐水负荷试验(SIT)影响如何?近日,阜外医院马文君、包宁等进行的研究提示,进行这两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试验前应标准化钠盐摄入而非单纯不限制钠盐摄入。研究显示,在纳入的298例行两种试验的患者中,145例结果不同,其中103例呈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单阳性,42例呈盐水负荷试验单阳性。白大衣高血压,也该治!?意大利学者29年追踪
以往认为,白大衣高血压,即在医生诊室测量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正常的现象,只是一种应激反应,属于良性高血压。有些指南认为,白大衣高血压如无靶器官损害,没有心血管风险或者心血管风险很低。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白大衣高血压也有心血管风险,也需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