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脑出血史的房颤(也应优选新型抗凝药,JAMA子刊研究)
脑出血是口服抗凝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脑出血,其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在存活的患者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风险也明显增加。 既往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在有脑出血史的房颤患者中,华法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 欧洲房颤指南建议,在脑出血后,如果出血的原因或相关危险因素已得到治疗或制,房颤患者可以在4~8周后重新启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这方面尚缺乏坚实的研究证据,因为相关的随机临床试验往往排除了有脑出血史的患者。 6月1日,一项发表在JAMA网络开放子刊上的中国台湾研究表明,在有脑出血史的房颤患者中,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显著降低脑出血和大出血风险,而且对缺血性中风的预防作用也没有打折扣。 因此,研究者认为,这类高危房颤患者应优先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来预防中风。 在该研究中,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在有脑出血史、男士和女士CHA2DS2-VASc评分分别至少为1分和2分的房颤患者中,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相比,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全因死亡、脑出血、大出血风险分别降低48.3%、44.4%、35.5%,其他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40.4%,缺血性中风风险相似。 两组患者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得出的分析结果仍与上述结果一致: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中全因死亡、脑出血和大出血风险分别降低46.1%、38.6%、24.8%。 大出血事件包括脑出血以及需要住院的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出血。 该研究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从全台湾地区纳入4540例有脑出血史、男士和女士CHA2DS2-VASc评分分别至少为1分和2分的房颤患者,其平均年龄为76岁,其中1047例服用华法林,其余患者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最好去抗凝门诊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抗凝门诊是通过药师和医师的合作,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系统、规范、全面的指导与治疗,以规范使用抗凝药物,提高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依从性的多学科合作形式。 来源:[1]Associ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Major Bleeding, and Other Adverse Events With Warfarin Use vs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Us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ith a History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JAMA Netw Open, 2020, 3(6): e206424.[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 抗凝(栓)门诊标准操作规程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 944-950.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人民医院学者称,拔牙口腔麻醉时血压应<165/95 mmHg,心率<95 次/min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刘鹏等在本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对于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拔牙术前口腔麻醉应在血压<165/95mmHg、心率<95次/min时并接受全身情况综合评估后进行。研究者指出,目前关于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前安全的血压、心率界值,少有明确报道。本研究发现,患者术前血压、心率的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165/95mmHg和95次/min。卫计委发布青霉素皮试专家共识:β阻滞剂和ACEI影响对速发型过敏反应救治,皮试前应停用至少24 h
从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如今,青霉素类抗生素一直占据很重要的临床地位。为了更好预防青霉素可能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纠正临床现存分歧和错误做法,国家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近期组织多学科专家,撰写并发布了《2017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其中要点如下:蒋雄京:药物治疗腹主动脉瘤证据仍不确凿,他汀可能有效
腹主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是近几十年来争议较大的话题,主要聚焦在两个问题:(1)药物治疗是否能延缓或阻断腹主动脉瘤的进展,预防其破裂;(2)药物治疗能否降低腹主动脉瘤患者总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针对这两个问题,阜外医院熊洪亮、蒋雄京等就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吸烟毁容,吃蔬果美容
一提年轻就有貌美,但是近期发表在PLOSGenetics上的一项英国研究提醒:吸烟多会让脸蛋儿变老,有增龄作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将孟德尔随机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基因-环境交互相结合,对从未吸烟和目前吸烟以及之前曾吸烟的人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除了肺功能恶化、癌症等外,吸烟还会带来面部衰老。他汀不良反应子虚乌有?JACC研究再证
近日,JACC上一项研究再次证实,一些认为自己发生了他汀严重不良反应而需要停药者,可能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作者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反安慰剂效应”。反安慰剂效应指患者感受到的他汀不良反应,如肌痛和无力,其实是道听途说,感到自己也有类似症状,认为自己受了“伤”。研究者表示,临床医生不应将症状变重或症状出现及消失的时机,理解为与药物有因果关系,因为这与服用安慰剂出现的症状模式相同。